×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简介
顾问编委
投稿须知
投稿审稿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电子期刊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新闻公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2025年,第8期
出刊日期:2025-08-25
封面文件
目录文件
全选
|
百家新论
Select
阐释与建构:2024年戏曲理论批评研究述论
关钥, 李志远
2025,(8): 6-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2024年度戏曲理论批评研究在延续先前趋势的基础上,表现出鲜明阐释与建构两大特点,具体而言是聚焦于戏曲理论批评家的理论解读、戏曲理论形态及理论话语的多维度阐释、戏曲理论批评的宏观探讨、戏曲表演理论的多向度研究四个方面。总体而言,对如何开展富有成效的戏曲评论探讨基本上没有实质性推进,不过对戏剧史料类分体系的建构探讨弥补了学界先前的不足。
Select
马克思主义美学视野下的当代电影批评——王杰教授访谈
雀宁, 王杰
2025,(8): 13-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王杰,电影评论家,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主编,中国文艺评论(浙江大学)基地主任,中华美学学会马克思主义美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曾任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文学评审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美学基本问题与批评形态”首席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电影批评、审美人类学、悲剧美学。2007年,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2015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代表作有《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美学问题》(2000)、《审美幻象研究——现代美学导论》(2012)、《现代审美问题:人类学的反思》(2014)、《现代美学的危机与重建》(2019)等。
特别专题/抗战戏剧研究(二)
Select
抗战时期现代中国莎学理论资源与话语建构——民国期刊出版“莎士比亚戏剧专号(专辑)”考论
李伟民
2025,(8): 20-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抗战时期的现代中国莎士比亚传播史上,一些戏剧期刊、文学期刊在办刊过程中均出版了“莎士比亚戏剧专号(专辑)”。这些“莎士比亚戏剧专号(专辑)”中的文章主要由中国学者撰写的莎学论文和主要译介于俄苏莎学的论文所组成,显示出办刊者以马克思主义莎学为指导,对莎士比亚戏剧现实主义风格和创作手法的认可与推崇,以及对否定文学的“阶级性”、鼓吹抽象“人性论”的批判。在面临民族危亡、抗击日寇的艰苦环境中,“莎士比亚戏剧专号(专辑)”的出版为莎士比亚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在抗击侵略者的文化斗争中,树立了民族精神和文化自觉的追求与担当。
Select
抗战时期桂剧的戏改实践与历史经验
谢敏
2025,(8): 27-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抗战时期,集结在西南大后方的文艺工作者从内容和形式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对桂剧进行了改良实践,使其成为抗敌宣传武器。欧阳予倩、焦菊隐、田汉等人具体地指示了戏改路径,廓清妨碍抗战的传统思想,从艰苦的斗争中锻炼我们的技术,显示出对于民众性的追求。这种文化实践虽以桂剧内容与形式的革新为显性表征,实则蕴含抗战文艺实践的危机,涉及多种力量的动态博弈。基于抗战特殊历史语境,桂剧戏改带有社会政治实践色彩,并与新的民族国家建设相结合,既承载着20世纪战争情境下国剧运动的特色生命状态,亦承担起中国传统旧戏改革链条中极具能动性的一环。
Select
1938年第一届戏剧节与大后方抗战救亡
蓝天辰
2025,(8): 33-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938年第一届戏剧节是中国首次以“戏剧节”命名的节庆活动,也是国共合作背景下左翼爱国人士领导的全国性戏剧活动。抗战转向相持阶段,由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的空间格局变化,大后方以重庆为中心,人才、物资等大量迁入。此外,通过戏剧展演弘扬团结的社会风气,有利于凝聚抗战力量,强化大后方与前线的联系。这些力量通过保家卫国的主题,使戏剧节力量转化成民族抗战力量,为中华民族实现独立发挥了重要作用。
戏曲研究
Select
论清传奇相思情病的叙事路径与关目创设
丁淑梅, 董欣儒
2025,(8): 38-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清传奇关涉相思病的叙事,具有以病姿、病像的反复描摹揭示病态变化历程的病事书写趣向。通过“病起—病中—病结”的叙事路径考察,分析其以史乱、道具牵引叙事,以问卜、梦合巧创关目,以返魂仪式与收煞趣笔突破团圆格套,可以见出其因病设场的求新求变,突破了元明以来相思情病书写的类型化困境。清传奇相思情病的叙事路径选择与关目创设,亦显示出戏曲文体强化病事书写的复杂意蕴及其时代与个体的因应性。
Select
“安身段”与“编剧本”——京剧第二传统中的创作理念
张伟品
2025,(8): 46-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于齐如山和梅兰芳在艺术上的合作关系,学术界近来有所争议,“安身段”和“编剧本”便是具体例证。“安身段”确有其事,梅兰芳在身段表演和表情上受齐如山影响较大;对“编剧本”二人则有不同认知,从而导致分歧。梅兰芳的剧目创作过程与其开创的京剧第二传统相为表里,具有资本运作下的工业化生产倾向。这一创作理念和模式,甚至影响到京剧第三传统,现今大量的新编戏创作中,均可见其影子。
Select
昆曲与文人精神的共生和嬗变
徐俊菲
2025,(8): 52-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昆曲作为文人戏曲的典型,是明清文人士大夫表达情思、寄托精神与安顿心灵的重要载体。本文以儒家文化为背景,探讨了昆曲与文人群体的共生关系及其对中国戏曲史的影响。昆曲的兴衰与文人阶层的命运紧密交织,其文学性、哲学内涵与雅致风格,既是文人审美理想的投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凝练体现。
Select
戏曲青春化叙事的突破与隐忧——以越剧《我的大观园》为例
迟令刚
2025,(8): 57-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面对视听传媒强势冲击、观众代际审美隔阂、演出市场萎靡不振的三重困境,为争取当下年轻观众和未来生存空间,青春化叙事成为推动新时代戏曲发展的一种重要策略。越剧《我的大观园》以青春视角对传统经典“红楼戏”进行“变焦”式改写和“移轴”式重构,成为新时代戏曲青春化叙事的重要实验样本,并在大数据流量算法和新媒体“粉丝效应”的共振作用下在演出市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现象级作品。同时,该剧也存在艺术况味削弱、戏剧内核游离、外部媒介干扰等隐忧和挑战。对此,需进行新的审美反思,厘清守正与创新的重点和边界。
Select
魏明伦剧作的创作手法、艺术特征与价值认证
王禹明, 高月
2025,(8): 62-6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优秀的剧本不仅为演员的舞台表演奠定基础,更能提升剧情的舞台呈现效果,深化内涵的表达,因而在戏剧创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魏明伦创作的剧本为川剧带来了突破性贡献,这些剧本不仅在舞美表现上超越了传统,更在主题深度和思想表达上实现了突破性的革新。本文通过分析魏明伦创作的经典剧目,论析其戏剧创作手法、艺术特征以及价值认证。
戏剧空间
Select
在场、具身与虚拟:数字技术中介下剧场性的重构与实践
栗梓茜
2025,(8): 66-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化的技术中介积极参与剧场实践,正在将剧场性的核心维度——“现场性”“共时性”与“身体性”重新定义为“媒介化在场”“具身感知”与“超媒介虚拟”。数字技术的可见性打破沉浸幻觉,引发反身性观看,让参与者调动多感官重新体验剧场空间,带来了新的叙事可能,也启发观者从这些真实的技术幻觉中重新发现和定义剧场性。
Select
“大戏看北京”视野下北京“演艺之都”建设探析
景俊美
2025,(8): 72-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北京“演艺之都”建设的提出,不仅适应了城市发展的文化趋势,而且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动力。“演艺之都”建设与“大戏看北京”相辅相成,成为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纵向看,“大戏看北京”已经走过了三年的历程,首都戏剧事业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亮点频出,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戏看北京”展演季逐年优化,作品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二是演艺市场的艺术类型丰富,品牌活动具有很强的辐射力和带动性;三是市场活力不断增强,节假日消费力逐年攀升。未来,北京应依据现有文化资源,强化驻场演出和剧目建设;根据人口、交通、资源等优势布局文化设施,提升剧院运营水平;优化演艺产业链,构建服务型、精细化、高品质演艺生态。
Select
歌剧《江姐》与重庆革命集体记忆建构
祝光明
2025,(8): 76-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歌剧《江姐》用一系列革命话语强势主导重庆地方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两极建构了重庆革命集体记忆的社会框架。在从小说《红岩》到歌剧《江姐》的媒介转换中,通过对江姐革命者经典形象的塑造实现了对革命集体记忆的文本重构,并透过对重庆地方文化的革命化选择和话语规范实现了对重庆地方文化的权力实践,从而建构了革命神圣的集体记忆。
Select
民族歌剧《同心结》的“戏剧—音乐”构作解析
张艳川
2025,(8): 80-8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民族歌剧《同心结》为对象,深入剖析其“戏剧—音乐”协同创构的内在机理与艺术新质。文章聚焦于该剧如何凭借复调叙事与蒙太奇手法,营构跨越国族的情感共鸣;着力阐释核心意象“同心结”的符号嬗递、英雄躯体的仪式化铭刻以及空间声景的权力隐喻;剖解中朝民歌强化戏剧表意效能的途径。文章最终凝练出该剧在突破线性宣教陈套、达成文化深度熔铸以及构建符号共鸣三方面所蕴含的构作启示。
Select
音乐剧《桂花雨》的叙事特征探析
张灿
2025,(8): 84-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将地方民歌融入音乐剧,用音乐剧的形式弘扬时代精神的作品不胜枚举,其中不乏优秀作品。如何在审美多元化的当代社会讲好中国故事,需要艺术工作者不断探索。广西歌舞剧院创排的音乐剧《桂花雨》通过时空重构与双线结构的叙事方式讲述了一个跨越 60 年的关于承诺的故事,使诚信题材在当下的戏剧创作中被赋予新的特质,表现出新的活力。
视听探索
Select
悬疑主体、折叠空间与“离心”的影像间性——新力量导演的“厂区电影”美学
蔡晓芳, 郑俪淇
2025,(8): 87-9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厂区电影的创作主体正在经历从第六代导演向新力量导演过渡的代际变化。本文聚焦新世纪以来新力量导演的厂区影像建构,发现其三个被过往研究有所忽略的重要特征。这些特性共同揭示出厂区电影参与建构一种新美学范式的可能,即将物质废墟转化为哲学沉思的场域,在虚拟性与物质性的张力中建构起连接历史记忆与当下经验的文化界面,并为后工业时代的记忆重构提供认知拓扑。
Select
回归生活世界:论中国动画电影伦理的超越
赵璐
2025,(8): 94-9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动画电影在通过彰显民族性构建文化身份的过程中,常将吸收传统文化元素作为塑造自我形象的核心路径。问题在于,这种融合常出现与当代生活脱节的生硬嫁接现象,恰如西方艺术元素持续渗透中国动画电影所呈现的文化适应困境。随着动画电影创作与观众生活样态的持续演变,艺术融入日常经验的诉求愈发凸显。然而,传统文化元素蕴含的深层文化基因,仍在等待与现代生活语境产生有效对话的契机。艺术作品的商业化与大众化进程,在使受众对消费文化压抑产生自觉意识的同时,也促使其开始从作品中寻找个体生命经验的映射。观众试图通过动画电影对现实生活的艺术超越,回归更广阔的生活世界。
Select
新视听语境下中国动画电影写意美学的数字表达创新——以《哪吒之魔童闹海》为例
李官博
2025,(8): 98-1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动画电影自诞生以来,主流创作实践中始终贯穿着对写意美学的探索与应用。21世纪以来数字技术的更新加速重构着视听领域,衍生出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新视听格局,为动画电影在多维度的融合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2025年初上映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在视觉呈现与文化表达上独树一帜,是新视听语境下中国动画电影写意美学数字表达的典型范例。影片创新了传统写意美学在现代动画电影中的数字表达,满足了多元受众的情感需求,提升了中国动画电影的产业“智造”能力与中国传统审美在数字时代的全球影响力。
Select
媒介间性视角下国内综艺节目的视听表达与美学建构
贺艳, 林辰
2025,(8): 103-1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媒介间性的理论视角为综艺节目的形态更迭和审美更新提供了新的阐释路径。基于视、像等相关媒介元素的融合,传统艺术媒介与现代技术媒介发生互嵌,综艺节目在新语态、新场景和新互动中构建起意蕴丰富的文化场域,这些变化促成了视听形态、审美形态以及受众审美体验的更新。以上审美体验的重构不仅表现在联觉融合与感知边界的拓展,也体现于数字时空对审美记忆的重塑,进而构筑起一种新式的“情感共同体”。
Select
拓维、互文与对话:历史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复调叙事策略
焦朦, 袁军
2025,(8): 108-1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精心策划并推出的一系列历史文化类综艺节目,如《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简牍探中华》《宗师列传》《诗画中国》等,摒弃了单一向度的文化诵读、知识解析传播范式,展现出多声部交织的复调叙事特征,让观众在千年回望中感受中华文脉的鲜活生命力,产生浸润于心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本文旨在从时空拓维、文本互文以及多声对话等三个维度,详尽阐释历史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复调叙事策略。
文化融通
Select
从历史溯源到理论前沿——“观念与方法:中国戏剧与影视评论话语体系的历史性、时代性与现代性”学术研讨会综述
赵之韵
2025,(8): 113-1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观念与方法:中国戏剧与影视评论话语的历史性、时代性与现代性”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国戏剧评论话语的历史脉络、时代困境与未来图景展开深入交流。与会者普遍认为,戏剧与戏曲评论应立足本土实践与思想传统,同时保持全球视野与创新意识。此次研讨会为推动中国戏剧与戏曲评论话语体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学术支撑与思路启发。
Select
融合川剧元素的钢琴曲创作之可行性探究——以张志亮钢琴曲《俏伶六旦》为例
马堃杰, 岳圣东
2025,(8): 117-1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川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音乐风韵和戏剧表现力。本文以在钢琴作品中融入川剧元素的“川剧—钢琴融创作”之全新介质为突破口,以张志亮创作的川剧风味钢琴曲《俏伶六旦》为创作实例,论证了在钢琴上准确表现川剧艺术的可能性,以及川剧在结合了钢琴这门具备国际性的乐器后,对年轻人群体、国外市场所产生的更大传播潜力。
Select
康区藏戏音乐的精神内涵及风格特征探析
石浏琬悦, 汪浩
2025,(8): 122-12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藏戏独特的音乐艺术具有各自的意境和特征,其中康巴地区的藏戏音乐可谓独具魅力。把握康区藏戏的起源和分类,探析康区三大藏戏音乐的精神内涵及风格特征,展望其音乐未来发展前景,旨在进一步促进康区藏戏音乐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
Select
羌族传统节庆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探究
陈茜
2025,(8): 126-1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羌族传统节庆的资源条件,探究其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实践策略。羌族传统节庆作为综合性民俗活动,是羌族历史记忆、宗教仪轨与生活智慧的重要载体,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兼具文化治理工具与内生式发展动能的二元属性。通过实施体验创新、空间再造、品牌建构三个层次的策略推动羌族传统节庆与乡村振兴的深度互嵌,有助于挖掘羌族传统节庆的文化精髓,进而为羌族地区的乡村发展注入精神动力。
四川戏剧(月刊)
主管: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四川省艺术研究院
(四川省艺术档案馆)
出版:《四川戏剧》编辑部
主编:谢竹峰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3-750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51-1087/J
国内发行代号:62-112
国外发行代号:M6350
统一定价:20元/本
下载中心
更多...
著作权转让承诺书
友情链接
更多...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
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四川省艺术档案馆)
中国知网
微信公众号
四川省艺术研究院
(四川省艺术档案馆)
四川戏剧杂志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