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7期 出刊日期:2025-07-25
  

  • 全选
    |
    百家新论
  • 张华
    四川戏剧. 2025,(7): 6-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抗战时期,话剧在以其“艺术优势”贡献抗战的同时,也在客观上探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的规律性内容,并体现出该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的文化逻辑。其中,文化逻辑是决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机制和存在样态的本质力量,也是透视这一意识与战时话剧理论、创作之复杂关系的关键视角。具体而言,抗战时期话剧创作中或隐或显的关于文化的思考与阐发、自守与抗争,既立足于中华民族本体,又具有“由民族而世界”“由中国人而人类”的现代性思维特质,其包含的民族共同体叙事的逻辑和方法,既强化了战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构成,也为该意识的当下建构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
  • 特别专题/抗战戏剧研究(一)
  • 梅琳, 王静
    四川戏剧. 2025,(7): 13-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937至1940年,洪深带领上海救亡演剧二队、教导剧团进行乡村剧教,将话剧由都市舞台推向田间地头。乡村巡回演剧作为洪深开展乡村剧教的重要方式,是激发民众抗敌情绪、组织民众抗战救亡的有力武器。洪深在乡村巡回剧教实践中,既以“情感动员”为核心,利用话剧的表演性凝聚民众的抗敌情感,达到“唤醒”民众的目的,又通过“因地制宜”的演剧宣传策略对各地农村民众灵活施教,以求“组织”民众之成效。洪深视乡村巡回演剧为全民抗战动员的重要一环,更是其探索乡村剧教规范化的试验场。
  • 杨晓河, 张贺
    四川戏剧. 2025,(7): 19-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与其他8部老舍抗战戏剧不同,《归去来兮》直接呈现的核心思想是美与丑的矛盾。一个始终纯粹的欲求美的画家和一个始终功利的欲求金钱的商人是戏剧矛盾呈现的思想两极;介乎其间,是始终犹豫的“罕默列特”(乔仁山)。老舍以此为切入点,剖开40年代初抗战大后方社会思想现状,梳理其中矛盾时也展示出自己的思想主张:在艺术性和人民性之间,坚定地选择人民性。
  • 张望
    四川戏剧. 2025,(7): 25-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抗战后期,大后方戏剧的“生活化”转向是在文本创作、演剧实践与理论批判的互动中完成的,它重构了战时戏剧的动员机制与美学范式。文本层面,剧作家将目光聚焦战时市民在地化的生活实质,多元化地重构了戏剧的题材、人物与叙事。演剧层面,伴随着剧团职业化发展对观众市场的倚重,演剧人通过对斯氏演剧体系的译介与本土化实践,以及舞台设计的生活化重现,激活了观众的生活经验与情感共鸣,推动了战时戏剧从宣传工具向“情感共同体”的转化。理论层面,围绕戏剧“公式化”“民族形式”“暴露与讽刺”问题的讨论,确立了生活经验作为戏剧艺术真实性的核心地位。
  • 戏曲研究
  • 刘玮
    四川戏剧. 2025,(7): 30-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余笑予是当代戏曲导演艺术的杰出代表,他的成功缘于对舞台样式时代品格的铸就,其中,当以演出样式的拓新与戏曲优秀传统的承继相得益彰为根本前提。余笑予在寻求新的艺术语汇时,会自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继承传统戏曲的创作原则、美学规范与精神内涵,塑造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回顾审视余笑予的导演艺术,不仅有助于为戏曲的当代发展路径提供有益参考,还可丰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 陈强
    四川戏剧. 2025,(7): 35-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乾隆四十四年,魏长生以《滚楼》一剧轰动京城剧坛,他勇于创新,以自由活泼的声腔,精湛细腻的表演塑造了不同的女性形象,贴片子、梳水头、踩跷等艺术创造推动了男旦的表演艺术。魏长生的出现引发了京腔与秦腔之争,是花雅之争最关键的一环,促进了“花部”地方戏的发展。
  • 李夏茹, 刘进才
    四川戏剧. 2025,(7): 40-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鲁迅文学作品的改编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其中,对爱情小说《伤逝》的改编具有典型性。锡剧《涓生之路》作为《伤逝》戏剧改编的又一新作,相较于原著,该剧在故事主题、人物形象、戏剧结构、舞台美学等方面均有新的探索和创新,重在传承鲁迅先生作品的当代价值。同时,《涓生之路》作为贯通传统与现代、文学与戏剧的探索之作,为锡剧的现代化融合作出了有益尝试。
  • 邹海燕, 徐颖怡
    四川戏剧. 2025,(7): 45-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戏剧“境”的营造,是戏剧的艺术性之器,亦是戏剧艺术所建构的世界。它主要涉及三个维度,即舞台的构造,语境、风格和形式内容之境的构造,戏剧表演中的活动和烘托之境。这三个维度,关照了戏剧“境”的营造的主要构成要素,是戏剧表演从取“景”到造“景”发展过程中,戏剧“境”的营造路径和方法。本文结合京剧藏戏《文成公主》,从舞台、剧本和演员三个维度探索现代戏剧“境”的营造。
  • 张煜哲, 安莹
    四川戏剧. 2025,(7): 50-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样板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在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全新叙事形式,本文聚焦样板戏的现代化改革议题,以样板戏创作中极具代表性的剧作家汪曾祺为例,通过对其代表剧目《沙家浜》进行整体细读,研究样板戏的剧作方法。进一步,本文拟对传统戏曲剧作法与样板戏剧作法的异同展开比较分析,梳理两者间的承继与创新、对立与统一关系,从而对样板戏的革命传奇叙事模式进行归纳总结。
  • 宋百惠
    四川戏剧. 2025,(7): 55-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梨花大鼓原产山东,是北方大鼓之祖。1918年梨花大鼓首次进入上海游艺场演出,此后不断有名家到沪献艺。其风格刚劲质朴,以赶会说书为主要演出方式,在进入城市后面目一新。为适应较高文化层次的审美需求,梨花大鼓渐由淳朴明快转向委婉抒情,舍弃中篇书而专唱段儿书,女演员成为演出主体,并以家庭班社为演出单位。梨花大鼓在沪演出的最初十余年,新闻界与鼓评界积极宣传与评论,对梨花大鼓作专门的介绍文章,组织鼓评界品评票选,并为艺人撰文揄扬,制造声势。20世纪30年代前后,梨花大鼓进入其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
  • 戏剧空间
  • 庄兆法
    四川戏剧. 2025,(7): 61-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科艺融合作为一种跨学科的创新实践,打破了传统理性与感性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强调科技与艺术在辩证统一关系下的协同发展。本文以数字技术为核心,聚焦数字时代舞台美术的演变。数字技术不仅解构了传统舞台美术的物质形态和再现模式,更推动其转向虚拟化和拟像化的表达方式。“媒介转向”是理解这一变革的关键视角。它不再将媒介视为单纯的工具,而是强调其作为独立表达和文化塑造力量的主体性,以及其互动性、沉浸式体验和多感官融合的特性,以及人工智能、增强现实为代表的新兴技术进一步拓展了舞台美术的边界。
  • 陈萱轩
    四川戏剧. 2025,(7): 67-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隐喻表达是舞台设计的创作方式,隐喻理解是观众接受的思维动作。数字技术赋能趋势下,舞台设计中创作者隐喻表达和观众隐喻理解的特征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为:戏剧与影像叙事互融导致舞台设计隐喻影像化,数字技术推动隐喻表达多模态属性的强化,多模态隐喻促进隐喻理解从视听感知主导向“具身认知”体验转型。再思考数字技术融合背景下舞台设计中的隐喻,作为一种创作手法,隐喻表达具有同质与异质、功能与象征、部分与整体、内容与形式对立统一的新特质,作为一种观众心理现象,隐喻理解呼吁与认知心理学科相结合的跨学科方法推进研究。
  • 朱济光
    四川戏剧. 2025,(7): 72-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当代舞蹈剧场的文化语境中,“独白”已经成为其剧场实践的表演性媒介,在剧场创制和间离效果方面镌刻出至深的印记,其以主体性的身份向观众直接发言,发挥了改写观演关系的剧场功能,建构出独具社会行动潜能的动态权力空间。本文旨在对中国当代舞蹈剧场的“独白”及其“反戏剧性”“决断性”“指向性”生发的表征策略进行研究,窥探中国当代舞蹈剧场的实践与理论框架向更丰富的外在性和可能性开放的进程,进一步挖掘中国当代舞蹈剧场与现实世界的关联性,试图为中国舞蹈艺术批评与研究的范式转向抑或再建构产生联结。
  • 刘一昕
    四川戏剧. 2025,(7): 76-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学界以往有关左翼话剧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大众化”与“概念化”创作的意义或局限,对于话剧作品中微观话语的性别内涵及其美学意蕴总体持有不重视态度,常以比较单调刻板的政治感官来看待左翼剧作家所刻画的女性形象。本文通过对田汉、白薇左翼话剧创作的个案考察,从中一窥左翼文艺运动中剧作家性别意识的丰富图景,及其如何在作品中通过性别话语的内在调和以重构现代戏剧的叙事美学形态,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戏剧现代性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朱曦
    四川戏剧. 2025,(7): 81-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民族歌剧《八一起义》以表演空间的多维构建为核心,通过视觉场景、听觉叙事与人物塑造的有机融合,将革命历史叙事转化为沉浸式审美体验。其不仅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与观众审美意识之间建立起了独特的审美空间联觉,同时还通过生活化的叙事策略促进观众与角色之间的情感共鸣,拓展了审美体验维度,加深了作品的社会意义和艺术性。《八一起义》的表演空间不仅是历史场景的复现,更是审美体验的生成载体,其创作模式为当代民族歌剧提供了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感染力的范例。
  • 视听探索
  • 张梅
    四川戏剧. 2025,(7): 85-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当下以期刊杂志为传播主体的传统的电影批评形式和形态经受了重大改变,纸媒电影批评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遭到削弱。立足中国本土的电影批评理论体系、媒介语境和价值立场,回望中国电影批评在纸媒时代的历史资源,探究其与接受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深入考察当前数字媒介融合与分化及其所带来的身份建构与意义重塑,有助于重塑中国电影批评的形态、内容和意义,拓展中国电影批评的视野和提高其水准。
  • 林吉安, 樊珂
    四川戏剧. 2025,(7): 91-9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网络微短剧的核心在于制造“爽感”,这种“爽感”的生成源于文本设计、观众接受和媒介环境三方面的逻辑互动。在文本设计层面,微短剧通过高强度的戏剧冲突、急缓交织的叙事节奏、扁平化的人物设定以及富有“网感”的视听语言,为观众带来观影的快感;在观众接受层面,微短剧能够即时满足观众的需求,使其获得情绪价值、心理宣泄与欲望满足;在媒介环境层面,网络平台的算法推荐与社交互动也为“爽感”的生成创造了重要条件。这三者的协同作用,共同制造了网络微短剧独特的“爽感”,使其成为当下备受欢迎的视听内容形式。
  • 吉俊虎, 黄瀛
    四川戏剧. 2025,(7): 96-1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国产悬疑题材网络剧创作不断向创新化、精品化方向发展,逐渐成为热门题材类型之一。其中以“时间循环”“无限流”为叙事核心的网络剧,通过新颖的情节设定和多次的悬念反转设置,在现实主义基础上借助悬疑表象对话社会现象,从而引发观众的共情与沉思。其常常采用循环叙事模式,展开较为细致的社会观察和深层次的哲学思考,并以独特的审美特征和风格化的表达方式,不断探寻国产悬疑题材网络剧创作的时代新方向。
  • 李勇, 谭杰
    四川戏剧. 2025,(7): 101-10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新世纪以来,以文学本体作为表现对象的文学纪录片逐渐崭露头角,在兼顾艺术表达、商业模式的同时,将文学与非虚构影像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并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影像风格,具体表现在意象镜头设置的多重化、影像视觉节奏的多样化、影像视点聚焦的多元化三个方面。新世纪文学纪录片的影像特质已形成其独特风格,未来应继续深化文学性和审美性,并对如何平衡艺术性与市场性、突破传统创作模式等问题持续深入思考。
  • 刘钊
    四川戏剧. 2025,(7): 106-1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中国话剧改编电影开始在艺术与商业之间寻求新的创作平衡,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这一时期,话剧与电影在市场转型和国家文化调控的影响下,产生了一系列服务于政治、市场和人民生活的作品。观察90年代经典中国话剧改编电影,其在市场经济体制主导下向主流化、娱乐化和人文化发展。本文拟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进而揭示90年代话剧改编电影在内容、形式和主题上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
  • 祝培茜
    四川戏剧. 2025,(7): 111-1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动画学派从20世纪50年代发展至今经历了繁盛、衰败再到欣欣向荣的波折历程。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一系列新式动画电影的崛起,中国动画学派的民族化风格得以延续和创新,为繁荣新时代中国动画学派提供了可能。站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视角下,文章认为中国动画学派唯有坚守中国性、现代性和世界性这三重属性,才能为自身发展找到可追溯的原点,并根据创新转变策略向着世界性发展进路。
  • 文化融通
  • 白小琼
    四川戏剧. 2025,(7): 116-1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历来是一个研究的热门命题。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以传统戏曲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与数字技术有机融合,焕发生机与活力,成为学界和业界的讨论热点。本文以经典川剧丑角表演艺术档案为对象,以传统戏曲表演艺术档案短视频传播和数字化实践为重点,研究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下传统戏曲表演艺术档案数字化采集、储存、展示和传播的路径、载体、内容和效果,探讨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活”起来、“火”起来的内在发展逻辑。
  • 邓添天, 白浩
    四川戏剧. 2025,(7): 121-1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新时代背景下,戏剧评论与创作的协同发展对于构建良好戏剧生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聚焦戏剧评论领域,探讨戏剧评论对戏剧创作的积极效用,并分析其赋能戏剧创作的发展现状及所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而提出可供参考的对策建议,以期充分发挥戏剧评论在戏剧创作的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人民性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和尺度价值。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戏剧评论赋能戏剧创作发展的机制,使其成为推动戏剧创作攀原登峰的理论路径之一。
  • 鲁苗, 曹育宁
    四川戏剧. 2025,(7): 125-1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川剧剧场作为承载川剧表演的重要场所,其空间设计对川剧艺术的呈现、传承与传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川剧剧场空间设计的历史发展脉络,重点分析现代视阈下川剧剧场在观众群体、空间布局、文化符号三个方面的解构与重构思路,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推动川剧剧场设计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变革和智能化引领的场景设计路径,以期为川剧艺术的传承、传播以及相关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