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1期 出刊日期:2025-01-25
  

  • 全选
    |
    百家新论
  • 陈世雄
    四川戏剧. 2025,(1): 6-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斯坦尼体系包含着核心理论与多种方法,是世界上影响广泛、最深远的表演艺术体系,然而,它并非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一人独创的产物,而是他和助手、工作室学员合作,经过数十年的实验、探讨、争论和舞台实践而最终形成的。这一时期,团队中的导师与助手、学生多次发生过分歧、矛盾。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逝世后,他的助手、学生继承他的遗产,不断探索,修正、发展了这一体系,产生了新的方法和流派,这一历程,体现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发展逻辑。这种现象合乎规律,值得我们在研究中国戏曲体表演艺术体系时借鉴。
  • 特别专题/跨媒介戏剧研究
  • 刘宇坤
    四川戏剧. 2025,(1): 13-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将媒介理解为一种根本性的构成因素,以“诗”“乐”“舞”为分析坐标系,将媒介纳入京剧艺术审美层面的话语体系,考察创作、传播与接受过程中京剧艺术与电影媒介交互作用下产生的与媒介因素相关联的审美层面的变化,并追溯这种变化发生的媒介动因。
  • 薛晓涵
    四川戏剧. 2025,(1): 19-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赵淼导演的话剧作品《两京十五日》以跨媒介叙事思维重构马伯庸同名长篇历史小说,通过对“成长”母题的深度开掘展现中式美学意蕴,实现了小说文本到舞台的媒介转换,在舞台呈现过程中通过借鉴戏曲、电影等手段实现多媒介融合,体现了跨媒介叙事在文学改编话剧过程中的现代性意义。该剧在改编策略、舞台呈现、主题开掘等方面都体现了跨媒介叙事的思维策略,彰显出多元化发展的倾向,契合于当代的审美需求,对现代戏剧的多媒介融合转型具有积极意义。
  • 陈琳娜
    四川戏剧. 2025,(1): 24-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戏曲电影作为独树一帜的中国电影类型,在影像叙事中展现了“戏曲”与“电影”这两种不同媒介融合的影戏世界。戏曲电影的“跨媒介审美”有其独特之处,当代观众在跨媒介转换中展开能动式移情,实现对“名角”化为“人物”的情感认同;在跨媒介叙事中体验互动式参与,形成对一体多面的“故事世界”的理解与建构;在跨媒介融合中感知戏曲电影的“新现实审美”特征,深化对“影戏同构”的奇观化、民族化、戏曲化审美体验。
  • 戏曲研究
  • 张志全
    四川戏剧. 2025,(1): 28-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婚姻法》的颁行与落实,为《柳荫记》的修订找到了反映现实的最佳切入点,确立了《柳荫记》剧本内容改编的方向。“人民艺术”的追求,促成《柳荫记》从音乐到舞台的全面革新。对川剧《柳荫记》“地方”本位与“民间传说”的尊重,呼应着戏曲改革的“人民立场”。《柳荫记》的改编过程,充分体现了戏改初期对剧本内容与舞台呈现等方面的变革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川剧界对川剧艺术的自我塑造,显现出彼时川剧观念的转变与革新。
  • 张振杰
    四川戏剧. 2025,(1): 34-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黄源主持、陈静执笔改编的昆剧《十五贯》因契合当时社会“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作风”的愿望和符合戏剧界的“戏改”期待而得到政界和文艺界的双重认可,被誉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榜样。权力话语的肯定使昆剧《十五贯》在全国范围引发“热潮”,戏剧界也借助权力话语扭转“戏改”工作中“左”的偏向,使戏曲剧目工作出现新的局面。作为50年代古典剧本改编的成功典型,昆剧《十五贯》编演实践不仅反映了权力话语在“戏改”工作中的导向作用,也凸显了当代戏剧现代化进程中多种力量的角力和博弈,呈现了戏剧改革内部版图建构的复杂性。
  • 高宇星
    四川戏剧. 2025,(1): 39-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启下术语是中国古典戏曲评点中结构术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数量较多、内涵丰富、用法多变等特征。在晚清传奇评点中,出现了“起”“引”“伏”“逗”“张本”“射”“跌”“透”“逼”等在结构上具有启下功能的术语,尤其以前五种术语的应用最为普及。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叙事法则的特殊呈现,它们反映出了当下戏曲界的主流观念,在戏曲批评的理论构建、戏曲创作和传播方面均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其中体现出来的中国古典戏曲布局中的结构美学,也有助于我们探究中国古典戏曲批评的思想体系。
  • 唐乙园
    四川戏剧. 2025,(1): 46-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柳毅传》是最为流行的唐传奇之一,历代皆有戏曲改编作品,且多部并出、争奇斗艳。一代代文人才子选择《柳毅传》进行改编搬演,除其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和较大的改编空间外,更有社会心理、文化观念等深层次的动因。《柳毅传》借由女子在不幸婚姻中蒙受的冤屈和遭受的不公正对待,读书人在科举仕宦中经历的挫折等典型性生命体验,引发广大读者与观众的强烈共鸣,其对情理正义的呼唤、善恶恩报的宣扬、大团圆结局的安排,尤其符合民间审美心理的需要,故受面向市民大众的戏曲艺术的青睐,衍生出诸多的改编文本。
  • 吴亚明
    四川戏剧. 2025,(1): 50-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各戏曲表演团体作为非遗保护主体,在如何对戏曲艺术进行有效传承和发展的问题上、在剧目创作和生产过程中,往往会面临“艺术创新”和“恪守传统”的两难选择。如何恰当地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让传统的戏曲艺术在当代步入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不仅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方法论问题。基于当前我国戏曲保护实践,笔者认为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应遵循四个原则:舞台上活态传承、团体上推出名角、创作上守正创新和传播上拓展场域。
  • 王潞伟, 李创
    四川戏剧. 2025,(1): 55-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古代神庙剧场调查研究中,剧场建筑形制的演进现象是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对北方神庙剧场调查和研究,发现一些神庙剧场演进形制和布局并未与学界认为的常规演进规律相一致,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山西泽州湖里村二仙庙剧场便是这种现象的典型案例。对“滞后性”神庙剧场演进的调查研究,不仅丰富了中国神庙剧场史的研究,而且为神庙剧场演进变革多样态提供了实证案例。
  • 戏剧空间
  • 郑芳菲
    四川戏剧. 2025,(1): 60-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京剧《李尔在此》既展现了戏曲的部分技法和程式,又着重保留了莎剧的异质性,是一部以实验著称的跨文化改编剧。但该剧贸然穿插的话剧独白解构了传统的戏曲叙事方式,西方现代戏剧手法的碎片化运用也不断产生间离效果,这使得戏曲与莎剧在舞台上相互争论、互相解构。《李尔在此》尽管打破了戏曲改编莎剧的常规,为跨文化改编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尝试,却破而未立,较多展现了吴兴国的个人艺术表达,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对话,也难称作戏曲改编莎剧的范式精品。
  • 陈曦
    四川戏剧. 2025,(1): 66-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跨文化戏剧是当代西方剧场实践的重要一环,其内涵与表现形式随着时代在不断发生变化。本文以三位西方导演彼得·布鲁克、朱莉·泰摩尔、罗伯特·威尔逊的剧场实践为例,从文化主体是否在场的角度探索不同的跨文化戏剧生成方式,及其剧场表征与实践意义。创作者基于自身的目的和旨趣进行跨文化剧场实践,使西方剧场的内涵得到扩充、形式得以更新。文化主体的共同在场能够促进戏剧的现代性演变,而戏剧所引发的不同剧场效应不仅与跨文化戏剧生成方式有关,还与剧场的综合性、随机性以及观众的审美更迭有关,如何在实践中追求审美与意义的最大化是戏剧创作者和批评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 刘羽馨
    四川戏剧. 2025,(1): 73-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位于伦敦南岸的英国国家剧院创立于1963年,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剧院之一。英国国家剧院第六任艺术总监鲁夫斯·诺里斯将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融入剧院的运营中,创新剧目选择,融合多元文化,使剧院成为展现多样故事的舞台,通过戏剧促进社会对话与文化理解,既增强了剧院的艺术表现力,又提升了剧院的文化包容性和社会影响力,使剧院实现了艺术创新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平衡,同时也在促进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包容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皇甫尚华
    四川戏剧. 2025,(1): 77-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戏剧工作者在译介和演出莎剧的基础上尝试发掘其当代价值,参与构筑现当代中国戏剧文化的实践,创作出一系列具有民族性、当代性、先锋性的中国改编版莎剧,并推动其跨文化传播。在中国戏剧文化通过这一方式与世界文化对话的过程中,不仅戏剧文本的参与至关重要,诸多非文本因素同样不可或缺。基于布尔迪厄的“艺术场域理论”“文化中间人理论”和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当代中国改编版莎剧的跨文化演出是集符号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于一体的跨文化戏剧产品。当代中国改编版莎剧的跨文化传播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由人类行动者与改编文本、社会因素等非人类行动者共同参与的完整传播网络。
  • 陈利利
    四川戏剧. 2025,(1): 82-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莎剧《李尔王》中,空间元素复杂多面而又举足轻重。本文借助列斐伏尔、巴什拉、弗兰克等人的空间理论,分析《李尔王》中的空间叙事,以此阐明空间在剧中的功用:物理空间沿用并再塑了空间的原型意义;心理空间通过人物的空间转换,映射出他们的权力欲望与内心变化;文本空间通过并置融合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深化了人性主题。从空间角度重新解读这一经典文本,有助于阐明空间在剧中的丰富内涵,揭示空间在具象和形式层面的重要作用,进而深入地理解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空间意识与空间想象。
  • 视听探索
  • 虞吉, 刘昌録
    四川戏剧. 2025,(1): 87-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区别于聚焦个人生命体验书写的电影界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群体,“新生代”导演在创作初期便呈现出多元化的美学倾向,在商业与个人艺术选择的权衡中完成了作者的命名。魏书钧作为该创作群体的青年导演,自短片作品《延边少年》荣获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短片特别荣誉奖后便备受关注;在后续创作中,他将“元电影”元素与电影文本深度结合,通过自我指涉完成对电影行业自身的剖析,形成了风格鲜明的创作表征。梳理魏书钧的作品序列,“元电影”元素的承继与延变确定了其作者性的建构。
  • 李梓溪, 王文斌
    四川戏剧. 2025,(1): 92-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具有作者倾向的新生代导演在元电影的创作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反身性特征,其个体生命经验与此种自我指涉的电影实践形成相互诠释的循环映射。以新生代导演自反于元电影内部的身份进行分类,魏书钧和刘伽茵为元电影的缔造者,陈翠梅和大鹏为元电影的参与者,黄信尧为元电影的讲述者。基于社会学家项飙提出的“小世界”概念,这些元电影创作所表现出的反身意义自作者的“小世界”始发,降落于影片内部的故事世界,并在多重自反的循环间由银幕延伸至现实世界。元电影与反身性不但成为当下华语新生代导演的表述特征之一,而且还在作者的演绎下“把自己作为方法”,超越性地显现出作为主体如何由自身抵达世界的方法论意义。
  • 陈静, 钱士龙
    四川戏剧. 2025,(1): 98-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马来西亚华人在电影创作上非常活跃,其中周青元导演因作品屡创票房佳绩而备受关注。周青元电影以强调华人对中华文化的坚守彰显华人的文化认同,解决“我们从何处来”的身份焦虑;通过对本土色彩的建构呈现华人落地生根后的本土认同意识,表明华人的身份转向,回答华人关于“我是谁”的课题;最后又以“华人性”与“本土性”的混融调和华人文化认同与本土认同的矛盾,完成华人自我身份定位。其电影揭示了华人文化认同与本土认同之间的张力,身份认同的转向与重构。
  • 刘茉琳
    四川戏剧. 2025,(1): 103-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茅盾的小说《春蚕》《林家铺子》《子夜》都是中国新文学的经典作品,分别在1930年代、1950年代以及1980年代被改编为电影上映,这三部电影作品又分别成为代表左翼话语、阶级话语以及人道主义话语的作品。被改编的电影不管如何忠实于原著,都不仅仅是对经典的再现,而是以不同的时代文化和丰富的电影元素回应、参与、改写、建构社会文化,这一文化再生产的过程与社会历史、文化记忆均密切相关。
  • 杜梅, 柴义江
    四川戏剧. 2025,(1): 108-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山海情》以真实故事、真实人物为原型,在史料纪录基础上,通过艺术的构思与想象,建构了艺术真实的叙事逻辑。基于平民视角,以浓郁大西北的乡土韵味实实在在地讲述了一个中国西部乡村通过易地搬迁实现脱贫,被纳入到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故事。展现了故事背后中国人的自强不息、守望相助,中国人的亲情、友情、同呼吸共命运的乡土伦理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人民情怀。
  • 文化融通
  • 陈婉乔, 陈锦莹
    四川戏剧. 2025,(1): 112-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设文化遗产传播体系是实现文化遗产辨识、普及、活化及对外实现文化输出的重要途径。电影与遗产的关系不仅仅是传播媒介与被传播客体的关系,而是一种互相滋养的关系。电影也可以成为遗产,遗产也可以是电影中的表征。此外,两者都是时间、文化的产物,且文化遗产可以通过电影实现有效的艺术复魅。本文试通过文化遗产学及电影的概念、特征理论,探索电影与文化遗产传播的关系、特征及功能,辩证看待在电影中文化遗产传播的新目标。
  • 杨静
    四川戏剧. 2025,(1): 118-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历史文献、石窟壁画、出土文物以及当代龟兹乐舞创作进行梳理,可以明确龟兹乐舞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中生发、演变,体现着多元一体的文化符号和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四大文明交汇、碰撞,奠定了龟兹乐舞多样化的基础,而作为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的象征,龟兹乐舞在当代的复现与再创,体现着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时代意涵。
  • 王元翠
    四川戏剧. 2025,(1): 123-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随着国风文化的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热点。在此背景下,影像化创作与传播已然成为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中国传统舞蹈不可或缺的发展路径。概括“国潮”背景下中国传统舞蹈影像化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创作与传播的定位,并进一步探讨中国传统舞蹈影像化创作策略与传播路径,思考其内在价值,或可为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舞蹈文化提供参考与借鉴。
  • 吴梓汇, 杨博华
    四川戏剧. 2025,(1): 126-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音乐剧《绽放》融合音乐、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深情演绎了人民教师张桂梅扎根贫困山区、坚持教育扶贫的感人事迹,充分彰显了她所具备的教育家精神。该剧不仅仅是对张桂梅先进事迹的展现,更是对时代楷模的深情致敬和诚挚礼赞。本文通过分析《绽放》的剧情设计、音乐创作以及舞台表演,深入探讨作品如何巧妙借助多元的艺术形式展现张桂梅锲而不舍、恪尽职守、甘于奉献的宝贵品质,从而揭示作品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