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6期 出刊日期:2024-06-25
  

  • 全选
    |
    百家新论
  • 张伟品, 贾战伟
    四川戏剧. 2024,(6): 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明真, 延保全
    四川戏剧. 2024,(6): 1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儿童戏剧与神话在发生学上具有同源性,在想象性建构上也具有相似性。神话想象中的超然性和仪式性、神话身体性中的直观感性和真实性交流,以及神话精神中的狂欢表达,都与儿童戏剧的创作规律有着内在本质上的对应关系。儿童戏剧从神话精神的三个维度汲取养分,既为儿童戏剧的创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源泉,也对探寻儿童戏剧的艺术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 特别专题/纪念魏明伦先生
  • 陆军, 杜建华, 李东才, 丁鸣, 张蔚
    四川戏剧. 2024,(6): 15-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戏曲评论
  • 杨蓓蓓
    四川戏剧. 2024,(6): 23-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谢平安导演作为中国戏曲界的杰出代表,对戏曲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首先,本文从保留区域性文化和程式性艺术、语言性自觉认同、自信型文化价值三个方面,深入剖析谢平安“背靠传统”艺术思维的理论内涵。接着,围绕符号化抽象提炼、实验型剧本探索、外化型人物革新以及多样化舞美设计等实践维度,阐述谢平安导演在戏曲艺术领域的创新探索。最后,本文聚焦于文化底蕴、综合能力和市场风尚等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谢平安导演“眼望未来”的戏曲导演人才培养路径。本研究不仅深入挖掘谢平安导演的戏曲理论,还结合具体剧目进行实证分析,旨在为戏曲导演的人才培养之路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路。
  • 裴斐斐
    四川戏剧. 2024,(6): 28-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性与婚姻的相融与相悖日益成为当今人们思索的问题,而“现代戏曲”在舞台上也逐渐开始构建和再现有关婚姻的反省与人性解读所蕴含的人文关怀与理解。在婚恋题材的戏曲创作中,现代性包括“人性意识”“女性意识”的底层逻辑以及“哲学话语”的上层逻辑,所体现的是一种观念、一个相对过程、一种哲学属性。经过对几部婚恋题材“现代戏曲”演绎中的详细解读,可以考察出剧作家对婚恋关系的深度思考与表达,同时深入分析戏曲的“现代性”内涵,也有助于认识和克服当下戏曲创作中出现的一些弊端。
  • 吉莉
    四川戏剧. 2024,(6): 34-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关于鲁迅文学作品的戏曲改编历来丰富,其中改编“祥林嫂”故事的剧作最多,也最具代表性。曲剧《鲁镇》(2021)作为鲁著改编的新作,在统合《祝福》《狂人日记》等多部经典小说的基础上,再现了鲁迅的故乡“鲁镇”的文化生态,重塑了鲁迅文学的内在精神,尤其在对小说《祝福》的戏曲改编上,实现了从阶级批判到文化重塑的超越。同时,它在经典名著与通俗戏曲、传统艺术与现代文学之间架起了桥梁,极大提升了河南戏曲的现代品格,可为今后文学经典的戏曲改编提供丰富的艺术启发。
  • 徐建国, 刘娜娜
    四川戏剧. 2024,(6): 38-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元杂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广泛吸收了诸宫调、北方民间歌谣、舞蹈等艺术元素,结构上也有较为固定的组织形式。以前学者研究元杂剧时多注重宾白的叙事性和曲词的抒情性,却忽略了宾白、曲词、科介之间的联系,三者实则在完善戏剧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丰富舞台表演等方面彼此配合。“脉本”《疏者下船》中的宾白、曲词、科介就紧密联系,相互配合,呈现出元杂剧的艺术特色。
  • 张迪, 涂小丽
    四川戏剧. 2024,(6): 42-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元杂剧《金线池》“钞本”系统与“臧本”系统在人物、情节、主题三个方面有较大差异,二者均具有独立的戏剧审美品格。人物方面,“臧本”在人物塑造上更具层次性,人物间的联系也较紧密;情节方面,“臧本”相比“钞本”更注重挖掘韩辅臣与杜蕊娘基于社会身份形成的矛盾;主题方面,“钞本”主要表现妓女从良的艰难与无奈,“臧本”则强调男女交流的困境。以《金线池》为例进而考察元杂剧丰富的版本资源时,元杂剧文本概念的变化、知人论世研究范式的检讨等议题都跃然纸上。
  • 戏剧空间
  • 胡珂
    四川戏剧. 2024,(6): 47-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戏剧的现代性建构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关于20世纪中国戏剧现代性的起源应回溯至晚清的梁启超。他以线性的时间意识和世界性的发展眼光,率先开启了中国戏剧的现代变革。民族国家构想、立人新民要求和艺术表现自觉是梁启超建构中国现代戏剧的主要维度,也是他为20世纪中国戏剧注入的基本现代性观念。梁启超的戏剧思想存在深刻的矛盾,他在戏曲改良时以启蒙现代性置换审美现代性,到了晚年又试图调和“审美”与“功利”的关系,其关于现代性双重面相的反思对当今中国戏剧的发展仍有重要意义。
  • 唐雨晴
    四川戏剧. 2024,(6): 52-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曹禺的戏剧常以闯入式结构营造戏剧冲突,剧中多塑造一个闯入者形象,同时曹禺戏剧承接了易卜生笔下娜拉“出走模式”的链条,在戏剧中也时常生成一个出走者形象,闯入者与出走者随着情节发展在冲突中生成各类人物结构模式。曹禺戏剧中的闯入者、出走者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心理内涵,在戏剧作品中发挥着制造戏剧冲突、关注社会问题等作用。将二者进行比较分析,能更好地把握曹禺戏剧人物形象的生成方式,揭示曹禺戏剧所反映的深层社会矛盾,探究曹禺生命意识转化为戏剧文本的过程。
  • 乐音
    四川戏剧. 2024,(6): 56-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线上戏剧虚拟的演剧空间为戏剧表演艺术的当代呈现赋予了新的形态。然而,线上戏剧基于“虚拟在场”而生的“在场性”,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传统观念中戏剧观演所需的“场”的基础。从“肉身在场”向“心理在场”发展的观演形态革新,也直接推动了戏剧表演艺术特性的改变。在数字技术与表演艺术结合愈发紧密的当下,以线上为媒介的演出形态对演员的表演艺术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戏剧表演艺术的本体概念也收获了进一步被拓宽的可能。
  • 杨康恩
    四川戏剧. 2024,(6): 61-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奥尔巴赫与布鲁姆的莎评都受到维柯的影响且基于文本展开比较批评。奥尔巴赫坚持历史主义式的评价却有普遍主义的倾向,布鲁姆从绝对主义出发却避免不了历史主义的影响。历史主义与绝对主义分别代表二人莎评的主基调,也是莎评领域内存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批评范式。莎评中历史主义与绝对主义的分化产生于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根源于浪漫主义理论主张的内在矛盾。
  • 周海霞
    四川戏剧. 2024,(6): 67-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讲述中奥跨国婚恋故事的经典轻歌剧《微笑王国》,在欧洲影响深远,却不为我国观众熟知。该剧由《黄马褂》改编而来,但《黄马褂》问世后反响平平,《微笑王国》则被奉为经典。除了基本故事结构和戏剧冲突,二者在人物设定、故事结局、语言风格、跨文化反思等方面都呈现出较大差异。一败一成,其中缘由未必全在于剧目质量,也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人文艺术环境有关。本文考察从《黄马褂》到《微笑王国》的产生、发展和接受及其跨文化性,以期为国内受众提供更多背景信息和观察视角。
  • 武兆
    四川戏剧. 2024,(6): 72-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刘胡兰事迹创作的歌剧是英雄刘胡兰叙事的重要传播媒介。歌剧《刘胡兰》目前共有五个版本,通过梳理歌剧《刘胡兰》最初创作的背景以及版本变迁的过程,揭示了歌剧《刘胡兰》的经典化建构,不仅符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以来塑造英雄人物的主流基调,而且对借助新歌剧表现理想的现代英雄作了有益探索,对刘胡兰形象的传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 影视关注
  • 黄晓瑜, 程心
    四川戏剧. 2024,(6): 77-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民俗文化是国产动画电影的重要素材,民俗角色作为国产动画电影鉴赏的基本层面,承载着推动故事发展、引发情感共鸣、展现主题的重要作用。近年来,以中国民俗文化为题材的国产动画电影佳作频出,但其民俗角色的呈现却在国内颇受争议,因此,国产动画电影的民俗角色形象既要在视觉上满足观众美好的审美期待,又要在心理上达到兼具陌生感的接受效果。本文着眼于讨论国产动画电影民俗角色审美接受的过程,即观众对民俗角色造型的期待视野、对民俗角色表演的动态感知以及对民俗角色意蕴的理解共鸣,进而探讨国产动画电影民俗角色审美接受的一般规律,为国产动画电影民俗角色的塑造提供视角和启示。
  • 张娟, 黄大刁
    四川戏剧. 2024,(6): 82-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国产动画电影中,对不同类型的母爱情感的审美表现是创作者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动力,亦反映了其对母爱情感内蕴的文化品格与时代精神的主体性认知。母爱情感在国产动画电影中既塑造和维系故事结构,又作为时代精神的表征承载着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政治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念、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新世纪国产动画电影中母爱情感的叙事表现有丰沛型与缺失型之分:前者涵盖宠溺、强势、理解三种类型,后者常以别离与永别两种形态出现。深入研究新世纪国产动画电影中母爱情感表现类型的差异性特质可以发现,空间机制的变化、母亲自我价值的认同、当代社会教育环境的差异等皆参与型构了母亲人格在多元价值时代的异质性特征。
  • 薛精华, 陈旭光, 姜宣
    四川戏剧. 2024,(6): 89-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第14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技术论坛:数字化高新科技赋能电影生产与发展”汇聚了来自全球的电影制作人、技术先驱和学者。本次论坛不仅聚焦于虚拟拍摄技术的最新进展和人工智能在电影创作中的应用,还深入探讨了技术革命背景下,电影工业全产业链的重塑、电影美学的演变以及技术变革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影响。同时,论坛强调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必须关注科技伦理,确保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不被边缘化。这次论坛不仅是对技术革新背景下电影行业未来如何发展的一次探讨,也是对如何借助新科技推动中国电影的全球影响力和文化传播的一次前瞻性展望。
  • 张颖
    四川戏剧. 2024,(6): 93-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影像和语言一样同为组织意义的手段,隐喻并不是语言学的专属概念,而是全人类共同的思维方式,是认知的有效途径。影视艺术中的隐喻和语言中的隐喻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表达思想、传情达意的媒介。文章分析了空间隐喻这一认知方式在影视艺术中的运用,通过具体实例探讨“上—下、宽—窄、里—外、远—近、开—合”几种典型的空间方位隐喻在影片中的运用,解读空间隐喻的功能。空间隐喻具有普适性,不能因为电影的民族性差异而否定人类共同的认知方式;空间隐喻也具有民族性,不能因为人类思维的相通而抹杀它们各自的民族性。
  • 孙婧, 郑雨凌
    四川戏剧. 2024,(6): 97-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峨眉电影制片厂于1963年上半年上映的《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是其首次独立摄制的地方戏曲影片,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影片上座率相当可观。这部影片的公映,给四川戏曲电影影坛带来了活力,显示出四川戏曲电影业的蓬勃发展。细致考辨《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的公映情形,并由此进入四川戏曲电影影坛,或许是今日重新理解中国戏曲电影史的一个关键入口,也是审思戏曲电影在地传播的重要路径。
  • 苗慧, 廖琦立
    四川戏剧. 2024,(6): 100-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媒体时代如何借助新的跨界融合传播手段助推川剧节目的广泛传播,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川剧的创新传播,让川剧重回大众视野从而推动川剧的传承和发展,是川剧电视节目从业者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四川广播电视台文化旅游频道《好戏连台》川剧宣传展示全媒体平台为研究对象,聚焦川剧电视节目的内容制作、运营传播、IP衍生开发等,从内容形式创新、创新传播互动、IP联动开发三个方面分析川剧电视节目的融合传播路径。
  • 非遗保护
  • 蒋慧明
    四川戏剧. 2024,(6): 104-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先生一生创作了300余段相声作品,其中近三分之一的作品在不同时期的观众心目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重温马季先生的作品,感悟他在创演过程中实践和总结的宝贵经验,诸如:一手抓表演,一手抓创作;尊重传统,深入生活;继承是手段,创新才是目的等等,值得我们今天的相声从业者仔细揣摩,反复思考。
  • 武建亭
    四川戏剧. 2024,(6): 108-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戏画将绘画与戏曲艺术进行巧妙结合,其传承、保护及发展涵盖着民俗文化、戏曲艺术、民间音乐等文化资源的转化与创新。随着“非遗”话语的发展,传统戏画中的文化精髓和地方特性被挖掘并有意加以呈现,在非遗叙事及“遗产化”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传统戏画的生产性保护中,应当关注到传承人、民众与作品间的复杂关系,在推动传统戏画“活态”传承的基础上,主动寻求戏画文化的多维拓展与多元展示。通过戏画文化的传承互动、交流与传播,主动探究其在跨地域、跨文化间交流的意义与价值。
  • 全朝阳, 罗可珈
    四川戏剧. 2024,(6): 113-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梁山灯戏是巴渝文化皇冠上最为闪耀的一颗明珠,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汲取本地民间文学、歌舞、音乐、杂耍、美术的精华和特点为一体,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特色。梁山灯戏是我们为之骄傲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巴蜀艺术瑰宝,它曾是川东地区人民的最爱,也是巴渝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根源性的艺术形式之一。梁山灯戏立足于民间、发源于生活,具有下里巴人自编的“嬉嘘”故事内容、乡村俚俗表现艺术和别具一格的音乐特征,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魅力。
  • 艺术教育
  • 陈晓
    四川戏剧. 2024,(6): 117-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张謇的戏剧教育理念及具体实践在中国戏剧教育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地位。其所创办的南通伶工学社,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等方面对其后的戏剧教育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在具体的戏剧教育中,张謇从贯彻新型教学理念、注重情境教育与舞台实践的结合、构建学校与剧场相结合的文化共同体三方面入手,在学科建设、品德培养、审美提升等多方面对学生发展进行了长远规划。张謇对戏剧艺术的特殊感悟及实践经验,可为戏曲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 谢鲤芯
    四川戏剧. 2024,(6): 121-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古典舞是中国的主干舞种,展现出极为深厚的民族性和艺术价值。其中,由动作、组合、语汇三要素构成的语言形态是舞蹈的根本。女子独舞《春江花月夜》是当代中国古典舞的代表作品之一,通过对该作在不同社会历史语境下的两个版本所呈现出的语言形态进行梳理,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典舞语言形态的“变”与“不变”,连缀着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创新发展的方向性问题。当代中国古典舞语言形态逐步丰富、成熟的过程,也彰显了中国古典舞语言形态传承的核心要义。
  • 肖丽娟
    四川戏剧. 2024,(6): 125-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舞台上的原创舞蹈《锦鲤》为例,探讨了文艺创新视域下传统文化与现代舞蹈的结合创作。首先,文章对文艺创新的概念与特征进行阐释,通过对《锦鲤》的分析,探讨了传统文化在现代舞蹈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同时,文章深入地分析了现代舞蹈的表现手法与技巧,以《锦鲤》的演绎为例总结舞蹈呈现的艺术效果、观众与专家的评价和反响,以及舞蹈创作中的亮点与存在的挑战。最后,文章提出了在文化创新视域下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舞蹈结合创作的思考,展望了未来相关研究的方向与发展,以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 文化融通
  • 王伟
    四川戏剧. 2024,(6): 129-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学界对新媒体场域中戏曲演出的探讨,主要聚焦于新媒体对传统舞台叙事方式的突破,对其观演关系鲜有关注。新媒体场域当中的戏曲观演关系与当下剧场中的观演关系有诸多改变,但在观演交流、戏资体制、观众为主等方面具有相似性,辨析场域的变化对戏曲观演的影响,探讨新媒体场域和传统演出空间中“观演关系”的异同,从而找寻观演双方的契合点,激活戏曲观演之间的交流互动,是新媒体场域中戏曲传播的重要课题。
  • 邹璐
    四川戏剧. 2024,(6): 134-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舞台服饰无声地参与了戏曲的审美建构和意境表达,创作者也借由服饰语言传递出作品丰富的精神意蕴。新编粤剧《红头巾》深入挖掘舞台服饰的表意潜能,运用类型化和抽象化思维,将“红头巾”这一特殊的服饰样式从创作材料转化为视觉和情感符号,赋予了舞台媒介物超越表现对象的审美意义,由此完成从“见物”到“见人”再到“见心”的表意深化过程,在其创作思路中体现了对戏曲的“程式”观念的继承。
  • 冯小娟
    四川戏剧. 2024,(6): 139-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嵊州越剧小镇是由地方企业和越剧表演艺术家合力打造的一个以戏曲为核心的特色小镇。基于其深厚的自然人文资源基础,越剧小镇在产业定位、功能结构、旅游发展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秉持着生活、生产、生态和谐共生的原则,强调特色小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在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同时,也恪守“非遗”保护的整体性及活态性原则。嵊州越剧小镇在产业发展、文化建设、情感呈现等方面生动而具体地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与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