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5期 出刊日期:2024-05-25
  

  • 全选
    |
    百家新论
  • 邹元江
    四川戏剧. 2024,(5): 4-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八十多年来,中国传统戏曲美学被原本是置换而来的斯坦尼心理体验的表导演体系所“置换”,而戏曲学界、演艺界对这个体系的负面影响却反思阙如。一是对传统戏曲导演观念的错置。最突出的就是按照斯坦尼逼真体验论的要求,发生了某些导演设置了让演员陷入恐怖情境的令人震惊的事件。二是对传统戏曲表演美学的偏离。最明显的是话剧思维开始成为戏曲演艺界、研究界的自觉不自觉的追求,传统戏曲文化的信仰也悄然发生了转变,甚至直接采用非戏曲的话剧表导演方式训练戏曲演员的“身体”。三是对传统戏曲知觉方式的扭曲。最直接的是由于受到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倾向的影响,斯坦尼心理体验体系一度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强力推行的表导演体系,尤其对传统的戏曲艺术的观念置换具有强制性,这深深地扭曲了戏曲演艺界、研究者的知觉方式。这种强势的话剧思维不仅影响了老一辈的戏曲艺术家、研究家,也对年轻的一代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 孙惠柱, 秦子然
    四川戏剧. 2024,(5): 1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斯坦尼体系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戏剧,因戏曲剧团数量远超话剧,斯坦尼体系与戏曲表演是否相通对我们认识斯坦尼的意义极其关键,可谓是构建中国演剧体系的首要问题之一。梅兰芳说他一生所体会的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相通。邹元江否定梅的观点,称那是他在学苏联时代说出的违心之论。是邹的理论推演还是梅的实践经验更准确?很多演员的亲身经验证明,梅兰芳与斯坦尼体系相通的感觉没错;戏曲和音乐剧的演员也都要体验,且常有强烈的体验。不同演员产生体验的途径不一,斯坦尼本人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方法。看似外部技巧的歌舞动作用在戏剧情境中不但能像话剧一样令人信服,甚至会更动人;历史积淀下来的舞台程式常能比自然状态的言语动作产生更强烈的感人效果。如果话剧和戏曲的教育家都来整理总结这些传统的经验教训,全面领会斯坦尼的戏剧理念,梳理编辑适用于表演课的经典剧本片段,建设系统的以戏带功的表演教材,中国演剧体系将指日可待。
  • 戏曲评论
  • 潘殊闲, 林晓畅
    四川戏剧. 2024,(5): 17-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短视频是目前川剧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而其中体验类短视频具有鲜明独特的优势,满足了短视频用户多个价值维度的需求,为川剧传承赋能。本研究以博主“池早是我”体验川剧花旦短视频走红网络的现象为例,分析考察其视频得以在网络广泛传播的内容特征与传播基础,再结合川剧文化传承的背景分析体验类短视频所具有的优势、所面临的机遇与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策略,以期为新时代川剧文化短视频传播提供参考。
  • 晏一立, 罗英
    四川戏剧. 2024,(5): 2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移动通讯的快速发展,在线传播成为川剧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加强川剧的在线传播有助于培育川剧受众,让更多人了解、认识川剧。如何使川剧更加有效地传播、扩大川剧的受众面,对川剧的发展至关重要。全文通过数据调查、川剧视频制作和在线传播实践,从目标人群、内容选取、作品时长、播放平台的选择及推广运营等方面,对如何有效提升川剧的线上传播效果进行研究探讨,探寻川剧活态传承发展的现实路径。
  • 杨贺, 米文靖
    四川戏剧. 2024,(5): 25-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唐五代敦煌经变画的新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融文学、美术、音乐于一体的综合性的艺术造型与传播方式;二是出现了大量成熟的戏曲舞台美术造型;三是呈现出世俗化、民俗化的审美趋势,人物形象表现出中国化的艺术风格。这种新变对后世佛教戏剧的影响包括:唐五代说唱艺术与敦煌经变画的融合促进了佛教戏剧写本和文体形态的形成;敦煌经变画的中国化与世俗化影响了佛教戏剧的主题思想、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等;敦煌经变画的构图形式与明清戏剧插图有着深厚的艺术渊源。
  • 李梦石
    四川戏剧. 2024,(5): 3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粤剧《刁蛮公主戆驸马》改编自莎士比亚戏剧作品《驯悍记》,初版首演于1933年,由粤剧著名艺术家马师曾先生参与编演。经历多年的实践、改版的沉淀,该剧已经成为了广府百姓熟悉的粤剧传统剧目,直至今日,仍然活跃在各大剧团的舞台之上,是一部成功且具备意义的作品。以《刁蛮公主戆驸马》作为研究对象,对剧目分别从剧本、唱腔音乐以及舞台表演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探究其中粤剧创作手法的运用和独特之处,能够令更多人体会到粤剧传统技艺的魅力和价值。
  • 黄大军, 吕佳
    四川戏剧. 2024,(5): 36-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七场现代吉剧《长白英魂》曾斩获第36届田汉戏剧奖剧本一等奖,该剧主要取材于陈翰章将军的抗敌事迹,同时又有着不拘泥于历史叙述的戏剧化处理。该剧以家国空间、战争空间与地域空间为叙事场域,通过设置战争与爱情两条错综交织的情节线索,成功地塑造了东北抗联名将陈翰章的艺术形象,展现了东北抗联精神的多重意蕴。该剧以现代民族国家意识与爱国主义精神为本位,为特殊历史时期家国一体的主题诠释开辟了新路径,为东北抗联精神的当代传承做出了创新性探索。
  • 刘琤
    四川戏剧. 2024,(5): 40-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编脱贫攻坚主题现代晋剧《圪梁梁上》由中共太原市委宣传部、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创作。作品聚焦时代主题,以扶贫一线干部为原型,讲述了云岭村脱贫致富的故事,弘扬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该剧无论在剧本创作、舞美设计,还是声腔旋律上都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感受。本文将从其唱腔设计与音响设计的视角切入,阐释该剧的音乐特点。
  • 韩晓丽, 秦红梅
    四川戏剧. 2024,(5): 43-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戏曲帮腔,又称作帮唱,是中国戏曲高腔音乐系统中共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具体表现为一唱众和,是地方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元素,有着戏曲艺术的审美共性,也有其区别于其他剧种的个性。本文对戏曲帮腔的源流与发展进行了梳理,对戏曲帮腔所具有的审美共性与个性进行了分析,并在实践意义上针对舞台中戏曲帮腔的运用及现状进行了评析。
  • 戏剧空间
  • 胡志毅
    四川戏剧. 2024,(5): 46-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对郭沫若不同创作时期的历史剧进行分析。从初期作品《黎明》《三个叛逆的女性》反映出的“叛逆”,到中期作品《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等的创作“喷发”,再到后期作品《蔡文姬》《武则天》对其主人公的“翻案”,可以看出,在郭沫若创作历史剧的过程中,早期是“借着古人的皮毛来说自己的话”,中期是“失事而求似”,而晚期似乎表达了“我就是蔡文姬”的态度。本文通过阐释其不同时期创作历史剧的理念和思想,以期获得郭沫若历史剧的新解。
  • 陈祖燕
    四川戏剧. 2024,(5): 53-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26年,郭沫若南下广州期间,民间剧社曾将《棠棣之花》改编成“四幕剧”进行公演,也曾公演过“时装版”与“古装版”的《王昭君》。郭沫若在《我怎样写〈棠棣之花〉》与《在轰炸中来去》中,曾对此留下过回忆文字。经考证,发现《棠棣之花》在广州的公演,有一些史实与郭沫若文章的描述略有出入。因此,郭沫若剧作在广州的公演研究,至今仍未跳出作者的自述,相关问题有待进一步考证。本文拟厘清郭沫若剧作在广州的公演始末,以便揭示郭沫若剧作在广州备受关注的内在逻辑与时代影响。
  • 王苹
    四川戏剧. 2024,(5): 60-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内蒙古话剧萌芽于1920年,内蒙古百年话剧发展因此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紧密相连。内蒙古地处边疆民族地区,故政治属性、民族属性和艺术属性,共同构成了内蒙古百年话剧的艺术审美属性。在对民族心理、地域文化、民族交融的呈现上,内蒙古百年话剧虽有独特的审美特质,也存在一些创作上需要改进的地方。内蒙古话剧应遵循话剧艺术的创作规律及审美特性,展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世界,及民族交融和民族认同等更为广阔的主题。
  • 董赟
    四川戏剧. 2024,(5): 64-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观众与表演者的共同在场,是戏剧区别于其他艺术类型的基本特征。朗西埃之前的戏剧理论,或以表演者为中心,或以观众为中心,在本为身体共在共享的戏剧感性世界中预设了表演者与观众二元且不平等的秩序关系。朗西埃所谓的“戏剧政治”,正在于“身体共在”的戏剧存在形式所致力的表演者与观众在根本上的平等。即只要在剧场中,打破现实给予表演者与观众的不平等预设,在平等来临的时刻,就发生了真正意义上的解放——自我的解放。
  • 皇甫尚华
    四川戏剧. 2024,(5): 69-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田纳西·威廉姆斯是造型戏剧一词的提出者,他在《玻璃动物园》的剧本说明中表达了他的戏剧理念。威廉姆斯认为,真理、生命或现实是一种有机的事物,诗意的想象只能通过转化和改变表象的呈现形式,才能在本质上代表或暗示它们;通过对戏剧要素的充分运用,能够使剧作人物无形的情感体验化为可感可见的事物在舞台上呈现。威廉姆斯将其独创的造型戏剧理念融入剧作之中,让梦幻舞台与残酷现实交织起来,构建了一个诗意的永恒家园,同时塑造了一群独特的南方人形象,并调动全部戏剧要素试图呈现出他们“错位”的身份认知和情感。透过视、听、语言和种种细节的全方位展现,威廉姆斯笔下这群南方人内心交织的光影得以外化。
  • 影视关注
  • 杨晓林, 谢京茹
    四川戏剧. 2024,(5): 74-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3年国产动画电影票房的大丰收,可归之于两个令人鼓舞的创作态势:一是经过多年探索,成人向动画电影佳作迭出,大受欢迎;二是系列品牌动画电影作为中流砥柱,更加注重故事创新和文化内涵。但依然存在三个突出的问题:一是现实题材的作品数量偏少,内容浅显;二是存在故事乏味,难以打动人心的叙事短板;三是很多角色性格特点太过单一,缺乏个性和丰富性。
  • 王雪梅, 刘海琨
    四川戏剧. 2024,(5): 80-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3年,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背景下,中国电视剧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电视剧生产方面,提质减量成为行业共识,制作方更加注重作品的质量和文化内涵;在传播路径上,各大卫视深耕多维传播,互联网视频平台量质同升,社交媒体平台成为影视文旅融合发酵地;电视剧业态方面同样出现新变化,短视频与微短剧的兴起促使电视剧行业提质减量,走精品化发展道路;AIGC技术等赋能电视剧制作,引发产业剧变。这一系列变革为中国电视剧行业注入新的活力,为文化产业全球化发展铺平了道路。
  • 宋子文
    四川戏剧. 2024,(5): 86-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电影作为当今消费社会的重要娱乐和交往方式之一,特别是随着媒介的发展和更新,越来越多的人业已参与到电影的欣赏和品评当中来。它强烈的互动性、鲜明的个性化倾向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众的审美趣味,大众的关注点逐渐开始从电影的剧情本身转换到了一个更加开放的视野当中。《满江红》作为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其口碑和票房上的双赢,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这个时代大众审美趣味的晴雨表,该片真实性、娱乐性、批判性和对身体的再发现等特征,正体现着这个时代大众的审美趣味变迁。
  • 刘素
    四川戏剧. 2024,(5): 90-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典作品的电影改编历来是学界的研究热点,鲁迅小说也不例外。自1956年《祝福》上映,迄今已有5部鲁迅小说被搬上银幕,期间关于鲁迅小说电影改编的研究文献共计190余篇。经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分析,文献数量呈现出两个峰值和一个稳定上升期,其演变特征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电影产业格局和鲁迅研究动态紧密相关。同时,深层次挖掘文献内容,反思研究现状、电影改编的忠实性问题、纪实文献的史料价值以及研究视角和方法的转变,已成为鲁迅小说电影改编研究的主要路径与方向。
  • 吕健
    四川戏剧. 2024,(5): 96-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的尽头是草原》是由香港导演尔冬升执导,以家喻户晓的“三千孤儿入内蒙”历史事件为创作原型、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特征的民族类型影视作品。影片以诗意化的方式展现了民族互嵌景观,从空间和心理层面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同时以温暖笔法呈现出民族共同体的温情气质。影片作为新时代民族主旋律电影深化了民族团结与民族融合的时代主题,历史和现实的深度契合增强了时代机制,引起观众的代际认同与情感共鸣。《海的尽头是草原》是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下的艺术性尝试,同时亦为新时代少数民族电影创作提供了全新思路。
  • 非遗保护
  • 李佳, 邱振宇
    四川戏剧. 2024,(5): 100-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智时代,随着全媒体的整合形成,平台媒介井喷式增长的结束,UGC、PGC、OGC等生产模式的完善,加之AI、AR、VR等数字智能技术的出现,以非遗为主题的传播内容不论在数量、范围及效果上均得以增强,并呈现出了一定的转文化传播特质,因此加强非遗传播方向的学术研究愈发重要。本文基于非遗传播实例,以转文化传播的研究视野为切入点,对非遗在日常功能、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及传播主体等四个方面所呈现出的转文化传播特质进行分析,以期厘清非遗传播现状和发展路径,助力非遗的“活态化”传承。
  • 周歌
    四川戏剧. 2024,(5): 104-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百年来,我国地方曲种在各地方曲艺家的辛苦付出、不断创造下,各种音乐唱腔和曲目相继涌现,形成了多样化的表演体系,使得曲艺文化的发展一直欣欣向荣。本文立足于濒危曲种实际发展境况,在参考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及结合国家制定的文化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效保护濒危曲种文化遗产的建议,力求在增强文化自信的进程中把我国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 王子兮
    四川戏剧. 2024,(5): 108-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清音是流行于川渝地区具有四川语言、语音特点的传统民间曲艺艺术。新时代,其保护、传承和创新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首先是民间性和音乐性决定了保存和搜求的困难,其次是时代和文化土壤的变化决定了其生存发展的艰难。活化一种地域性比较强的民间曲艺,最关键最有效的路径是进行商业化。通过跨行业进行多元视阈的研究、激活受众基础和吸收多样化人才、新媒体形式的多元化传播与推广等路径,能进一步创造和激活四川清音发展的生存空间,促进四川清音在新时代的有效传承。
  • 周璐
    四川戏剧. 2024,(5): 112-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贵州有非常丰富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但在新时代语境下,贵州少数民族音乐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传承困境。文化融合为贵州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创新提供了思路。实践中可从创新传承内容、拓展传承对象、创新传播方式、做好产业开发四个维度采取措施,推动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艺术教育
  • 李翔
    四川戏剧. 2024,(5): 115-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钢琴曲《川剧音乐组曲》是川剧音乐元素的钢琴化表达,是巴蜀美学风格的现代性表述。作曲家宋名筑将西方钢琴的曲式结构、功能和声、音乐发展手法与中国五声性调式融合,使用川剧音乐基本音调元素进行了拼贴、变形,通过模拟、类比创作手法,将川剧的唱腔、音韵以及伴奏背景展现出来,形成了浓郁的巴蜀风格,在钢琴上创造出巴蜀风格的音乐语汇。
  • 赵宇
    四川戏剧. 2024,(5): 120-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跨文化交流的必要性日益凸显,这为我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越来越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多样性需求、中国经济崛起与文化自信的提升,以及国际音乐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增加,均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海外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在推动这些作品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文化差异与审美观念的碰撞、跨文化传播中的语言障碍与沟通困境、市场竞争与版权保护问题等等,均成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海外传播的挑战。因此,必须加强国际音乐交流与合作、培养优秀钢琴演奏家、积极推动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宣传与推广、加强版权保护与市场监管,以充分展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独特魅力,从而促进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有效传播和深度交流。
  • 王玉珊
    四川戏剧. 2024,(5): 125-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民族音乐作为中国独特的音乐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对于音乐教育的发展和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中国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进行研究,探讨了中国民族音乐在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方面的作用,以及在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培养国家认同感方面的意义。同时,本文还分析了中国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以促进中国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
  • 文化融通
  • 廖荣娟
    四川戏剧. 2024,(5): 129-1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清代四川的文化家族对巴蜀文化的发扬、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振兴戏曲,发展川剧,推动民间曲艺创作;编纂历代蜀诗总集、别集、丛书,整理巴蜀前贤的著作,萃集巴蜀文化成果,出现了《蜀雅》《国朝全蜀诗钞》《函海》等重要的著作;创立书院,重视教育,传播文化,培养人才,使得清代四川书院数量位居全国第二;成立诗社,文学创作展现新面貌,谱写了清代四川文学新篇章。无论是入蜀的外籍文学世家,还是本土文化家族,在传承巴蜀文化方面,都做出了积极贡献。
  • 申波
    四川戏剧. 2024,(5): 135-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永城吹打”作为“南方丝绸之路”巴黔古道綦江地域上标志性的音响符号,其充满谱式创造与乡愁记忆的律动,蕴含着古道沿线民众精神意象的历史记忆与情感归属。文章通过历时考察、现场聆赏、艺人访谈、生态观察,探讨“永城吹打”音响意象中所承载的“地方性”集体心理图式及其精神取向中彰显内部认同的情感诉求,对“永城吹打”作为文化表演存在的价值提出见解,以此为地方性“非遗”项目如何建构活态传承机制并由“文化表演”向“表演文化”转型过渡中实现创新增质的推广,提供话语表述的参考。
  • 王冰
    四川戏剧. 2024,(5): 139-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花儿是乡土中国背景下广大西北民众创造的生活文化。随着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它逐渐脱离百姓日常生活形态,转变为一种资源和“寻归”情怀。本文在花儿传承转型阐释的基础上,审思花儿自觉传承中的偏颇,以及“互联网+”对建构花儿传承机制的时代意义,进而从情感目标、知识目标和方法目标三个维度探讨了实现花儿传承的主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