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4期 出刊日期:2024-04-25
  

  • 全选
    |
    百家新论
  • 李志远
    四川戏剧. 2024,(4): 4-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过对CNKI收录的核心期刊刊发的黄梅戏文献的可视化分析,可知这些文献内容涉及了多个方面,剧评占据明显优势,这些文献主要是文学艺术类学科和刊发于文学艺术类期刊。对这些文献进行学术筛选后,可知所表现出来的学术研究具有从历史的视角探讨黄梅戏的源流、黄梅戏当下的生存状态和发展、黄梅戏的传播问题、黄梅戏音乐、黄梅戏作品的创作、黄梅戏的艺术审美特点、黄梅戏学术研究七大特点,但有关黄梅戏的理论批评研究还非常薄弱,基本没有关于黄梅戏理论话语的研究成果。
  • 田妮芝, 范方俊
    四川戏剧. 2024,(4): 13-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于中国现代戏剧发生历史的叙事中,1907年留日学生艺术社团“春柳社”对外公演的五幕新剧《黑奴吁天录》,通常被视为中国现代戏剧得以确立的重要标志。然而,“春柳社”的表演仅是代表20世纪初中国学生新潮演剧,通过日本新派戏剧为中介学习欧美新剧实现改良中国戏曲、创生中国现代戏剧的一条间接路径;在此之前,中国国内就已经出现了引入西方近代戏剧的直接路径,这就是清末在华西式学堂的中国学生的新潮演剧活动。上海圣约翰大学早期莎剧演出作为其中的先行者,不仅将莎士比亚以来西方近代戏剧和以对话为主的演剧方式引入中国,同样重要的是,它是近代西方文明根植于中国历史发生巨变背景下中西文化交流在上海都市生态中碰撞与融汇的产物,带有鲜明的中西跨文化属性。这种西式“舶来性”与中国“本土化”之互塑,既使西式学堂的中国学生参与近代中西跨文化戏剧的对话成为可能,也使新潮演剧从发生之时起,便成为清末中国戏曲借以参照、创生中国现代戏剧的重要标本。
  • 戏曲评论
  • 李杰, 刘丹丽
    四川戏剧. 2024,(4): 2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花雅之争不是一个孤立、静止的文化现象,它与文化权利主体及相应的文化权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各声腔剧种权利主体维护和实现自身文化权利的复杂博弈。与其将花雅之争看成是一个特指的文化事件,不如将其视作一个泛指的长期历史进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清末到民国时期戏曲格局的重大变化,更清醒地认识包括昆曲、京剧在内的各个剧种在今天面临的困境,探索一条符合艺术规律的戏曲传承发展之路,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文化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
  • 翟皓月
    四川戏剧. 2024,(4): 27-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尹桂芳曾四度演出越剧红楼戏,不同时期的演出折射出越剧在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的时代浪潮中浮沉的历史,尹桂芳对贾宝玉这一角色的理解及舞台呈现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进、沉淀与提高的过程。通过分析“宝玉哭灵”的文本生成、唱腔演变、表演打磨,我们可以看到尹派红楼戏平淡天然、含蓄蕴藉的神韵是如何生成的。不同流派对同题剧作的不同诠释,更能使越剧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元姿态,尹桂芳独特的艺术风格不应被声名更盛的徐王版所遮蔽。
  • 彭慧慧
    四川戏剧. 2024,(4): 33-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越剧改革将剧目革新置于首位,扩展题材,深化内涵,从大量移植改编变为精心选编适合越剧演绎的剧目,尚雅追求最终形成了越剧清丽诗意的风格。编剧与演员在改革过程中编演了许多以女性为主角的剧目,为越剧熔铸了具有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女性精神。此外,越剧改革取得成功,对京剧、话剧等也有促进作用。当下,越剧依循改革经验发展创新,编创了数量可观的作品,但同时也存在盲目搬演、流失清新本色和行当单一等问题。
  • 叶皛
    四川戏剧. 2024,(4): 38-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戏曲现代戏是文艺创作中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之一。近些年在国家艺术基金等众多基金资助项目中,戏曲现代戏演出剧目的比例不容小觑。面对大量的资金、人力的注入,如何创作好戏曲现代戏已是不容回避的话题,而对其时空表现特征的探究是艺术创作继承与发展的基石。
  • 叶子
    四川戏剧. 2024,(4): 42-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安葵先生的《戏曲美学范畴论》始终以中国美学精神为立足点,并对场上活态的戏曲实践保持关切,不论是在戏曲美学的学术史还是戏曲艺术的评论史上,都是一部值得重视的著作。该著作以构建适配于中国戏曲艺术的话语体系为旨归,凝练出“形神”“虚实”“内外”“功法”“流派”“雅俗”“悲喜”“新陈”“教化”“美丑”等十对(个)范畴。著者以宽广的知识结构、敏锐的艺术直觉和热切的现实关怀,将学术研究、戏曲评论、戏曲实践等三重领域勾连起来,显示出学者、评论家、演员以及剧作家就具体的范畴展开深入对话交流的可能性。
  • 马潇婧
    四川戏剧. 2024,(4): 46-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让新技术、新叙事成为多种艺术形式变革的赋能手段,戏曲艺术创作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多种演出形式和呈现方式的创新尝试。尤其是具有较强地域性特色的浙川地方戏曲,在秉承着剧种一贯的创作发展及创新理念的基础上,通过新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的赋能推动了叙事策略的转变,实现了剧场演出、网络输出和游戏转化等多种媒介交融,以及演员身体程式表演与数字虚拟形象呈现之间的多重博弈。但是,这种影响到底为浙川地方戏曲的创作发展提供了勘破固化模式窠臼的破局之路,还是让戏曲掉入数字化的陷阱之中而失去本体?显然,要回答这一问题需要切入实践创作之中进行论述。不可否认的是,地方戏曲终究要回归到剧场演出中,即便数字赋能使剧场的隐喻性扩展到了全新的媒介领域,数字化的虚拟剧场抑或是元宇宙剧场的新生使戏曲演出的边界得以拓宽,但必须明确的一点是,跨界与破圈的目的不在于颠覆和彻底的变革,而在于赋能发展。
  • 孙慧欣
    四川戏剧. 2024,(4): 52-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代传奇剧场改编自西方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家贝克特《等待戈多》的京剧《等待果陀》,是吴兴国戏曲跨文化改编创作的重要尝试之一。在形式层面上,此作延续并扩大了以往作品对传统戏曲表演程式的创新性探索;在内容层面上,此作则有更进一步的尝试,即以京剧为媒介接受并呈现以荒诞派戏剧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戏剧。新时期以来,荒诞派戏剧代表作《等待戈多》形成的若干版中国演剧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原作实质表达的是西方的文化与立场,忠实翻演并不能使中国观众理解这部戏剧,戏曲跨文化改编尤甚。中国观众又该如何接受孕育于西方现代派及后现代派哲学思潮的戏剧流派与作品?若想实现这些愿景,对《等待戈多》应作出怎样的跨文化改编?《等待果陀》对此给出了姿态决然的超前回答,向外的形式探索与向内的内容接受嵌套成型,形成了戏曲跨文化改编西方现代派戏剧的可参之作。本文将基于此,于当下再探京剧《等待果陀》的余温。
  • 赵琼
    四川戏剧. 2024,(4): 57-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红色革命题材是建构中国特色儿童剧场的重要课题,在当代木偶剧和儿童剧创作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以木偶剧《铁道小飞虎》为例,从主题意蕴、故事架构、艺术风格、人物塑造、叙述技巧五个层面探讨红色革命题材木偶剧创作的独特优势,既秉持儿童立场,书写童真童趣,又能润物无声地对儿童观众进行价值引领和思想启迪。
  • 戏剧空间
  • 彭青
    四川戏剧. 2024,(4): 61-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音乐剧是一门现代性极强的舞台表演艺术,上世纪80年代以来,音乐剧作为舶来品进入中国市场,给我国原创音乐剧的创作带来了深远的艺术影响。几十年来,我国原创音乐剧在立足本土文化的创作背景下,积极探究现代性歌舞剧的舞台表演形式并取得了积极的、有效的进展。本文通过对我国原创音乐剧的创作特色进行审美分析,深入探究我国原创音乐剧在中国化歌舞叙事、现代性音乐语汇等方面的审美表达,以期能够对推动我国原创音乐剧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有所助益。
  • 姚兰英, 崔显艳
    四川戏剧. 2024,(4): 67-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现代文学剧作典范之《雷雨》成为学界研究的经久话题。本文重点探讨作品的生命意识及其呈现方式。在新旧观念冲突、家庭代际传承初期,在肆意泛滥的固有强权面前新生力量脆弱式微,唯有强力生命意志才能闪现生命之光。作者既通过意象和象征的方式高度肯定人类为争取爱情自由而表现出强力生命意志的悲剧精神,又通过直抒胸怀和剧情设置的方式表达出其对人类压抑扭曲生命状态深存的悲悯情怀。
  • 杜思亮
    四川戏剧. 2024,(4): 71-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戏剧舞台叙事是指导演在充分解读戏剧文本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演员表演、舞美、灯光、音乐等舞台叙事元素,将剧作家的“文本叙事”转化为演出中直观的、生动的、可供观众视听感知的“舞台形象”。本文分析了俄罗斯当代著名导演尤里·布图索夫的代表作《海鸥》演出中舞台叙事的呈现,总结和归纳其在导演舞台叙事层面独特的创作手段和规律,并结合该剧演出中具体的舞台呈现,探讨了在一部剧目的创排及演出阶段导演如何与文本、演员、舞美、音乐等舞台叙事元素及各舞台叙事元素之间建立起多元化的“互动性”的创作模式,从而有效地将“文本叙事”转化为“舞台叙事”,为观众带来一场深刻的、有趣味性的、并充满个人风格及现代舞台语汇的观剧体验。
  • 钟良, 陈晖
    四川戏剧. 2024,(4): 76-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美国当代经典戏剧《推销员之死》于1983年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功上演,阿瑟·米勒的导演思维为西方经典戏剧的中国化创作提供了诸多思路,包括文化融合中的“背景类比”、中西“认知错位”修复、本土化语言的改译等。以西方经典戏剧的中国化为视角,反思中国当代话剧存在的问题,提出富于针对性的建议,重温此剧也就有了新的意义。
  • 影视关注
  • 戴璐
    四川戏剧. 2024,(4): 80-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动画电影因复合、多元的属性,关于其作者的问题需要有更为完全、综合的认识。本文通过梳理电影作者身份的几种范式,提出动画电影作者可从单数、复数意义上进行二分,而复数属性应被视为一种更为整全的动画电影作者认识论。针对多元作者内部存在的“竞争”关系,以及部分作者身份的被遮蔽或错漏现象,文章呼吁建构全面、多维、统合的作者身份认识,实现具有本体意义上的动画电影作者之在场。
  • 张璐璐, 唐睿
    四川戏剧. 2024,(4): 84-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异类幻化”情节是华语魔幻类型电影中最具有吸引力、商业性和悸动性的影像画面之一。本文从“概念整合理论”出发,提出了“异类幻化”数字特效设计的概念整合模型。叙事认知整合、视觉审美整合、文化创新整合是电影的一体三面,分别在奇情之美、神异之美和共生之美的身体重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类型电影中,将概念整合理论与数字特效设计的创意实践相结合,不仅能更深入地揭示从文本故事到数字影像转化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也能对华语魔幻电影构建具有东方技术美学风格的影像创作有着检视和参考的现实作用。
  • 刘晓玉, 岳宗胜
    四川戏剧. 2024,(4): 89-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影化是以电影为文化传播媒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表现内容,旨在传承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提升观众的民族文化认同,进而发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呼救。本文梳理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影化的形态演进,研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电影中深度介入融合的发展趋势,并对非遗电影在形式层面的奇观化建构以及价值层面呈现出的展示价值、历史价值和精神价值进行了探讨。
  • 陆涵, 郑雅心
    四川戏剧. 2024,(4): 94-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微电影数据库的建设研究,为探究微电影艺术创作背后的商业逻辑和拓展高校电影课程的培养维度提供新思路。本文研究探讨在高校构建微电影数据库的设计方法、运行方式,在国内外超过5万部微电影样本中筛选整理入库并对影片进行深度挖掘,呈现目前微电影市场整体情况,以期为高校微电影创作者与研究者提供资料参考。
  • 伊剑, 吴晓华
    四川戏剧. 2024,(4): 98-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传播内容生产和传播竞争激烈的媒介环境中,媒介的可供性越强,传播效果的预见性越好。近几年来体育类综艺节目成为综艺新宠,本文将结合媒介可供性理论对体育类综艺节目进行探讨。通过梳理可供性理论的基础内涵和发展过程,结合几大体育类综艺节目实例,文章从信息生产可供性、社交可供性以及移动可供性三个维度分析体育类综艺节目生产和传播的状况,并对体育类综艺节目的现状进行反思,旨在助力该类节目实现更好的发展。
  • 非遗保护
  • 刘冬萌
    四川戏剧. 2024,(4): 102-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泉州是中国戏曲剧种非常繁盛的地区。作为其地方剧种之一的打城戏,是一种仪式性较强、技艺繁复的戏曲剧种。打城戏历史久远、音乐体式独具一格、舞台技巧繁杂,其演出形态与民间文化联系紧密,形成一种迥异于大剧种的演艺文化。本文结合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措施,从打城戏的历史流变和表演形态等内容出发,以打城戏的剧目内容、科步动作、表演美学、音乐程式等为切入点,详细论述在历史流变的过程中,打城戏艺术空间的生成过程及其演出特征,并试图分析该剧种在民间叙事中的主要表现和独特价值。
  • 秦煜明, 程苑
    四川戏剧. 2024,(4): 107-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戏台作为一种公共文化空间,是民俗节日、民间信仰、戏曲等非物质文化的实际载体。由于功能、地域的不同,传统戏台呈现出世俗性与神圣性交叠的复杂样态,但无论如何发展,都始终与民众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近年来,随着非遗话语的兴起,对传统戏台保护与发展的讨论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存续其中的建筑艺术等物质文化遗产和信仰、风俗、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聚焦,实际上是对其中所蕴含的物质文明和精神内涵的探寻。从传统戏台自身文化特性出发,我们需要重视地方性的维系及标志性文化元素的挖掘,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传播路径与转化渠道。
  • 吴晓丽
    四川戏剧. 2024,(4): 111-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历史上,“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促进了四川宗祠剧场的建立和发展。移民融入新家乡后修建宗祠用于祭祀祖先、管理族人、解决内部矛盾、维系宗族纽带,不过,民众将宗祠作为剧场的意识并不突出,剧场建筑也受原籍地与新家乡文化的双重影响。具体来看,移民宗祠剧场的演剧活动包括祭祀演剧、“踩台戏”“大贺戏”“罚戏”等类型。
  • 艺术教育
  • 文也
    四川戏剧. 2024,(4): 115-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家不断在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的美育工作,义务教育阶段戏剧教育的学科建设逐年得到更高的重视,但同时也存在着课程开设形式化、培养目标功利化等不足。1938年熊佛西在成都创办四川省立戏剧教育实验学校,在当时国家内忧外患的情形下,不仅培植了一批戏剧艺术人才,还大力倡导了戏剧在社会教育中的独特功能,通过戏剧教育提高了大众审美认知,引领学生具有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意识。这段历史启示着当下的戏剧教育工作者应当反思戏剧教育的初衷。
  • 杨晓浤
    四川戏剧. 2024,(4): 119-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方戏曲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代表,表演人才的培养关乎地方戏曲的活态传承与剧种的兴衰存亡。当下,浙江、四川两省地方戏曲表演人才的培养在专业招生、培养模式、文化基因传承等方面面临困境,可通过形成地方戏曲发展高质量生态群、实现戏曲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化转型、建立地方戏曲剧种艺术基因库等举措促进地方戏曲表演人才的培养,推动地方戏曲在当代的活态传承。
  • 刁艳阳
    四川戏剧. 2024,(4): 123-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乡村书法美育是乡村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文化振兴的艺术实践之一。本文认为乡村书法美育存在外部嵌入和内部原生美育力量培育的二元结构,并据此结构分析多元传播主体,将传播方式归纳为书法创作类、书法欣赏类、艺术乡建类。当下的乡村书法美育存在环境营造不足、实践碎片化、受众分层不够精细化、传播抵达率不足、美育价值较弱等传播隐忧。基于传播可供性视角,本文分别从在地性、群众性、具身性和社交性,以及与其他文化的关联性等可供性视角出发,提出了培育美育主体、打造美育环境、精选美育内容、运用各类媒介的传播创新路径,以助力乡村书法美育的发展。
  • 文化融通
  • 马明凯
    四川戏剧. 2024,(4): 128-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戏曲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国家艺术基金设立10年来,认真贯彻国家关于推动戏曲传承发展有关政策,在资助体系、资助重点、项目管理等方面给予了重点支持。浙江和四川是东西部戏曲艺术的代表省份,也是东西部结对发展省份。艺术基金支持浙川戏曲取得的成绩是支持全国戏曲发展的缩影。10年来,国家艺术基金在推动戏曲艺术创作、传播交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还需要继续处理好政策扶持和自力更生、奖项和市场、整体推动和精准支持等方面的关系,在完善申报政策、细化评审标准、加强培训指导、创新成果运用等方面发力,以继续提高中央财政资金资助效益,推动戏曲艺术繁荣发展,更好地承担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 王月彤, 鲁小艳
    四川戏剧. 2024,(4): 132-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乌镇戏剧节与大唐不夜城是全国知名的艺术与商业相结合的成功典范,它们在地理环境、文化资源、演艺空间布局、演出剧目以及营收方式等方面各具特色。乌镇戏剧节注重选择国际化、多元化的演出剧目,吸引国际优秀作品参与,并推动国际文化交流。大唐不夜城突出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素材,通过对古代历史人物及其传奇故事的再现,展示了盛唐时期的辉煌和风采。乌镇戏剧节主要依靠票务销售和赞助商支持实现营收,大唐不夜城则采用门票和周边产品销售等方式获得收益。乌镇戏剧节与大唐不夜城的比较研究揭示了立足于不同的城市地理文化资源,通过创新文化表达,采用沉浸式戏剧表演的方式提升游客和观众的体验感,是文旅景点传播文化和提高商业价值的有效途径。
  • 韦铀, 杜智瀚
    四川戏剧. 2024,(4): 136-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发展来看,“云演艺”的兴起并不完全是疫情下的权益之计所导致。作为一种基于云技术下的网络文艺形态,“云演艺”具有跨时空性、去中心化、即时互动性和AI化的特征,正是这些特征让“云演艺”在虚拟空间下生成出与传统演出艺术不同的新价值:超越时空开放型的新业态形式、凸显自我性的审美过程,以及以个体超沉浸为特征的观演新模式和消费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