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3期 出刊日期:2024-03-25
  

  • 全选
    |
    百家新论
  • 郑传寅
    四川戏剧. 2024,(3): 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梅兰芳以毕生之力护卫中国戏曲的优良传统,然非单纯守成,而是富于强烈的创新意识,积极倡导并践行戏曲改革与创新,赋予古典戏曲以新的生命,使其与时代同步。总体来看,趋新求变的时代思潮对“梅体系”的建构影响深刻,就剧目创新而言,梅兰芳新编、改编剧目的活动持续了40多年,新编剧目包括时装戏和古装戏两种,与此同时,他还非常注意剧目的思想内容创新,积极应和时代精神,具有为现实服务的明确意识,使剧目承载了民主、自由等启蒙主义精神,富含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思想价值,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 戏曲评论
  • 秦华生
    四川戏剧. 2024,(3): 1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殷娇
    四川戏剧. 2024,(3): 13-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深入梳理分析了2023年戏曲舞台现象与热点、新创与首演剧目、各类展演与评奖活动,并以此为基础,对年度戏曲创作演出的总体情况与发展态势进行了总结与评述。疫情后的中国戏曲不仅整体上展现出复苏与繁荣的强劲态势,更显示着鲜明而独特的艺术特色。
  • 孔琦
    四川戏剧. 2024,(3): 18-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戏曲艺术的挖掘、整理与改编,能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性和社会性。1949至1966年这十七年间,戏曲艺术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戏曲改革进入到了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历史时期,对传统昆曲《十五贯》亦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改编,使之去糟粕存精华焕然一新,放射出新时期的耀眼光芒,轰动全国,至今久演不衰。
  • 熊伟
    四川戏剧. 2024,(3): 2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春版”《牡丹亭》是一部富有创新精神的作品,上演以来就受到学界热议。该剧从人物、情节两个方面解构汤显祖的《牡丹亭》,又使用删减、整合的方法在主题、情节、人物三个方面进行重构,形成新剧,虽尊重原作精神,但重构后的新剧对原作有一定程度的消解,这使得“青春版”《牡丹亭》的人物塑造和主题呈现与原作存在差异。
  • 李悦, 张海伦
    四川戏剧. 2024,(3): 26-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唐英《梅龙镇》一剧,改编自梆子腔《戏凤》,二者情节基本相同,但又在关目、声腔、人物形象上有所差异。唐英在剧中有意突显君威,删减了大量李凤姐的精彩戏份,并加入了李龙这一起到女德教化作用的人物,使得全剧的趣味性大打折扣。而造成此类差异的原因,与作者唐英的亲身经历息息相关。
  • 程姣姣
    四川戏剧. 2024,(3): 3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方珍珠》(1950)是老舍先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作的第一部话剧剧本,该剧在诞生之初即被搬上银幕,但因其技巧上呈现的“小说化”倾向和较为生硬的戏剧手段等因素,并不全然具备舞台演出的艺术特质。新时期以来,该剧于1979年、2015年两度被改编为北京曲剧,文学性和舞台性不断完善,其艺术形态在流变中完成了从文学艺术到戏曲艺术的转化,在艺术功能上也从揭露与歌颂时代逐渐被打磨成表演艺术和非遗文化的载体。《方珍珠》在当代获得了新的艺术价值,并提供了一条改编搬演名著剧目值得借鉴的创作经验,也在当代众多由老舍剧作衍生的舞台上获得了一席之地。
  • 陈锐
    四川戏剧. 2024,(3): 37-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红色淮剧《浪起宝应湖》的创作一在守序,对传统戏剧审美的守序,集制度性审美功能展示与戏剧化冲突审美体验于一身;二在求变,小戏大场景、舞美数字化,对现代舞台剧、话剧的借鉴、融合都呈现出新意。但守序与新变之中又存不少疑惑,本文意以此为题域,通过解读该剧的美学创构和美学价值,进而审视和回答背后存惑的一些美学问题,以为红色戏剧创作与发展积累经验。
  • 武小文
    四川戏剧. 2024,(3): 42-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学改编热是中国舞台剧史上一直持续的一种现象。越剧舞台剧《祥林嫂》改编自鲁迅小说《祝福》,由袁雪芬及其雪声剧团于1946年首次改编及上演,它曾经有过八次的舞台演出版本,与原著《祝福》相比,其中产生了祥林嫂与阿牛少爷的青梅竹马、祥林嫂离世前“问苍天”等情节的改动,改编情节使其成为舞台剧的经典改编佳作。本文拟从舞台叙事创作角度分析越剧舞台剧《祥林嫂》从文学作品改编到舞台剧作品的创作艺术,以戏剧式的叙事手法重塑人物立体感,也是舞台剧《祥林嫂》内容到形式的深刻解读。舞台剧的改编在重视原著时抓住文学特色,找到适合它的叙事手法和呈现方式,注入导演更深入的思考和阐释引发大众思考,借鉴传统戏曲、舞剧中的一些表现方法,让从文学而编的舞台剧再放异彩。
  • 戏剧空间
  • 秦媛, 李天福
    四川戏剧. 2024,(3): 46-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寓教于乐的艺术教育日益深入人心,众多儿童剧与重大题材相结合,获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送不出去的情报》是第十七届文华大奖终评剧目名单中唯一入围的儿童戏剧作品。本文从故事题材与时代情怀、故事情节与人物关系、故事叙事与传播对象三个层面分析了该剧的故事呈现,从叙事视角、舞台设计、意境传达三个方面分析了该剧的主题表达,希望能全面展现该剧独特的艺术表达魅力。
  • 骜登, 刘璐
    四川戏剧. 2024,(3): 50-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民族歌剧自《白毛女》诞生以来已经发展80余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必要的精神食粮和审美体验。2017年国家实施“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为中国民族歌剧在新时代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文章选例“工程”实施以来入围重点扶持剧目的25部原创中国民族歌剧作品,从思想主题、民族意蕴和舞台呈现三个方面展开深描,以为新时期中国民族歌剧的创作提供参考。
  • 侯可心
    四川戏剧. 2024,(3): 53-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小人物”的视角展开歌剧舞台叙事的现实题材歌剧在原创民族歌剧创作领域并不多见,特别是歌剧故事情节的生发时空距离当下较近的更是凤毛麟角。歌剧《一江清水向东流》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此类型歌剧的空白。剧作以“小人物”的舞台叙事反映新时代的宏大主题,拓宽了当下原创歌剧的创作路径。
  • 郑磊, 沈雨洁
    四川戏剧. 2024,(3): 57-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韩国著名作曲家罗实仁的2幕歌剧《蝶梦》脚本以震惊世界的“东柏林间谍事件”为原型改编,讲述了著名德籍韩裔作曲家尹伊桑1967年在他50岁时所遭遇到的惨痛经历。作品于2017年在首尔艺术殿堂歌剧厅成功首演。歌剧共分十一场,由审问、幻想、会面、审判四个场景构成了故事的主旨。在这部歌剧中,作曲家将音乐主题与叙事主线密切联系了起来,将西方现代主义音乐语言与韩国传统元素相结合,把调性、泛调性、无调性音乐以及十二音序列等现代作曲技法同五声音阶、民族节奏等韩国传统音乐元素,根据剧情需要以多种方式完满融合,以“音乐”为媒介,同听众一道探寻特殊事件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文化记忆”。
  • 黄文记
    四川戏剧. 2024,(3): 62-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百年来,戏剧对民众的精神世界有着深刻影响,发挥了娱乐和启蒙的双重功能。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戏剧中的武则天形象在不同时代被注入不同的内涵,因而不断演变。从社会变迁的角度考察百年来戏剧对武则天形象的重塑,可深化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迁的认识,丰富并拓展武则天相关研究。
  • 符燕
    四川戏剧. 2024,(3): 67-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舞剧创作实践成果不断涌现。在这些成果中有聚焦地方传统文化的《川剧里的中国》《川茶铺子》《盐道》《根》等;有体现当代中国精神的《红军花》《大北川》《悬崖村的幸福路》等;还有根据民间传说及经典文学文本改编创作的《扎西与央金》《悲鸣三部曲》等。围绕这些舞剧作品,展开深入、系统的梳理与思考,对提升四川舞剧在未来的发展力、传播力等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刘晓娟, 向科霖
    四川戏剧. 2024,(3): 71-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舞剧《杜甫》以杜甫在诗中的“追忆”展开其一生的历程。该剧立足于舞蹈艺术本体规律,以“诗化”的叙事结构展开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运用写意的方式在虚实相称的意境呈现中完成舞剧的意象表达,凸显“诗圣”和“诗史”的重要意义,并在人物与“政权”、“家庭”和“百姓”之间构成的关系网中挖掘人物的情感世界,构成舞剧的情感张力,彰显“情圣”杜甫的人格魅力。
  • 庞洁
    四川戏剧. 2024,(3): 75-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易俗社文化街区是融合秦腔展演、博物馆展示、教育传承以及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地方文化商业街区。文章分析了街区内文化空间与不同场合中的文化实践,通过对个案的参与观察,一方面考察戏曲艺术展演塑造了城市声音景观。另一方面试图阐释街区的空间运营是多方参与的“文化共谋”,即地方经营者、艺术生产者与文化消费者之间构建的被展示的文化共同体。这对理解秦腔的当代审美与文化价值、城市文化空间的重构和城市地方感的重建有重要意义。
  • 影视关注
  • 吴国鑫, 黎光容
    四川戏剧. 2024,(3): 79-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上世纪80年代概念隐喻理论在语言学领域被提出以来,关于时间与空间的隐喻关系研究就在人文社会学科中受到讨论,并向其他学科渗透。本文将概念隐喻理论在时间表达中的作用拓展到电影时间研究中,在论证时间隐喻认知依据的基础上,证明电影时间的表征被置换为观影者通过运动与自我对影像的时序、时距和时速三个时间维度的识别过程,并从具身角度出发整理出电影时间的两大表征图式:“运动-时间”和“自我-时间”,借此亦可窥见电影叙事方式的变迁。
  • 谭潇潇
    四川戏剧. 2024,(3): 86-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早期电影较典型的叙事内容是一种有情节的生活,且往往将个人情绪置于民族国家的整体情势中,影像既可被视为再现现实生活的独立性叙事文本,也可被视作赋予故事意义的关联性叙事图本。20世纪30年代,声音的介入使得中国电影单一的视觉解读方式有了听觉的助力,多重叙述与直接表达形成了声音与画面共同作用的显著特征。声音能否在画面叙事中准确把握语言沟通、输出、交流的作用,走出旧时影像模式化、凝固化的困境,并发挥恰当的叙事功能,是有声电影能否成为声画艺术的新挑战。
  • 杨金川, 殷俊
    四川戏剧. 2024,(3): 91-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走近大凉山》“讲好”了一个外籍导演时隔十年重返大凉山见证脱贫攻坚伟大成果的中国故事。以列斐弗尔的空间三元论进行切片化分析,可以发现摄制团队通过差异化策略处理的精神向度、物质维度、社会三元空间叙事呈现,通过“乌托邦与现实”做二维对比形成直观视觉贫困落差,强调出本片中外合拍的制作方式带来的脱贫叙事重点与落点差异;同时增加客观“他者”视角对中国扶贫成效进行立体型返现补全,以“合塑型叙事”形成三维立体话语空间提升拓展国家形象。基于本片成功案例,本文认为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想要讲好中国故事,首先需要搭建文化互鉴融通交流平台,以平等交流姿态吸引全球参与;其次以“全球本土化”意识,采用基层平民化视角,贴近带有中国文化印记内容叙事,以合意空间引起家国共鸣;还要以青年参与为抓手,引入新技术赋能表达,适当采用“借船出海”策略,跨国合塑“文化天下”。
  • 李学兵
    四川戏剧. 2024,(3): 96-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剪辑技巧和剧作基础为切入点,以著名剪辑师周新霞剪辑的电影《生生不息》为主要案例,说明在不能补拍且后期创作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将该片从一个常规亮点不足的叙事故事转化提升为充满诗意的艺术片,详细分析如何利用后期剪辑技法对原剧本进行改造与提升——包括主题的重新建构、视点的更改、用情绪替代情节改变节奏、挖掘形象系统的隐喻功能、扩展贯穿道具的叙事潜能、用重复来强化动作的仪式感、整合提炼潜文本等等。
  • 非遗保护
  • 肖学俊
    四川戏剧. 2024,(3): 101-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清代乾隆年间西迁新疆伊犁地区的锡伯族完好地保留了自己的语言及文化。本文通过对新疆锡伯族传统民歌乐调的深入分析,从乐制、乐调两个维度阐释了其多元构成的现象,通过对“七声性兼中立音”歌调与五声体系、欧洲体系共存,丰富的调式和音列,以及多民族元素的吸纳等方面的剖析,揭示其背后的深层意蕴,指出其蕴含的文化价值。
  • 邵敏, 郝圆圆
    四川戏剧. 2024,(3): 107-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末以来,安徽黄梅戏在院团改制、公共文化服务、剧目创作、文化产业、媒介传播和人才培养等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均有上佳表现,但也存在黄梅戏文献资源挖掘整理不足、资源数字化程度不高、文化产业规模偏小、传播媒介运用不充分、专业人才断层、新创剧目总体水准需要进一步提升等现象。实践中,通过加强文献资源挖掘收集整理、共建共享数字化资源、跨界融合打造文化产业集群、立体传播推广文化品牌、多措并举培育专业人才、守正创新创造新时代经典等途径,可以提升黄梅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成效。
  • 刘泓伶
    四川戏剧. 2024,(3): 111-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水油纸伞制作技艺是四川西南地区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分水油纸伞制作技艺基本完成了抢救性保护,面临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生存发展的问题。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梳理分水油纸伞制作技艺的保护情况与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其在新的文化生态环境下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困境,探讨文化产业视域下分水油纸伞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的方向与策略。
  • 艺术教育
  • 柳良
    四川戏剧. 2024,(3): 116-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童声合唱应当用优质的音乐教学去达成全面的育人目的,以彰显其美育性质。北美音乐教育实践哲学重视音乐教育在实践中的社会性与伦理性意义,这给我国童声合唱教学从知识价值观到育人价值观的美育转型提供了一个重要参考路径。该实践哲学指出,由于知识价值观脱离善与幸福的追求导致音乐教育出现了“合理危机”,提出音乐教育应服务社会、助力学生成长、带给人们幸福生活。借鉴这一观念,童声合唱等基础音乐教育可以更好地探索以美育人的新路径,实现尽善尽美的美育理想。
  • 张伟鹏, 朱琦
    四川戏剧. 2024,(3): 120-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动漫化可以为巴国文物赋予新的生机,转换为文旅商品、动画、绘本等。文章分析了巴国青铜器中虎形象的造型特点和艺术特色,阐述了巴国虎形象动漫化的转换路径,对巴国青铜器中的虎形象进行了生动有趣的活化,以期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张亚丽, 陈文革
    四川戏剧. 2024,(3): 125-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发于清末的豫剧科班为彼时河南梆子演艺市场高度发达的产物。豫剧科班教育的出现,标志着独立于民间戏班之外的专职戏曲教育机构的产生。20世纪早期的豫剧科班,以开封的“许门”和“蒋门”两大势力为主,为“跑高台”时期的豫剧培养了大量演员。民国时期豫剧教育得以改革发展,彼时豫剧开始由农村进入城市市场,一方面以周海水创办“太乙班”培养“十八兰”为标志,开豫剧女子科班教育之先河;另一方面表现为知识分子的加入与革新,以樊粹庭及其创办的“狮吼儿童剧团”影响最为深远,为豫剧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启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国家在场”下的豫剧教育事业进一步革新与发展。从“科班”到“戏校”,20世纪河南豫剧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中国“大豫剧”格局的形成奠定了扎实的根基。
  • 文化融通
  • 杨笛, 梅洋
    四川戏剧. 2024,(3): 130-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戏曲跨媒介叙事不仅有助于戏曲更快发展,也有助于其扩展受众群体。随着技术发展及社会环境条件转变,传统戏曲跨媒介叙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逐渐进入热运行状态,这是戏曲内部发展需求和外部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关方面一方面要把握热运行的深层成因,尽量保持和促进戏曲跨媒介叙事热运行的势头;另一方面则要保持头脑清醒,抓住问题本质,厘清戏曲跨媒介叙事的思路,要保护戏曲特色,也要尊重媒介特性、重视受众参与,还要找准实践支点促成媒介之间的有机联结。
  • 陈雅涵, 王忠
    四川戏剧. 2024,(3): 134-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剧院是戏曲戏剧等表演艺术演出的空间载体,承载着艺术创作及文化传承等重要功能。但是如今剧院“重建设、轻管理”及“建得起、养不起”的现象普遍存在,暴露了现有经营模式的不可持续性。本文以实行市场化运营的广州大剧院为例,采用行动者网络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及分析方法,剖析剧院管理模式及市场化运营可操作性的问题。研究发现,以剧院管理人员为核心,串连政府、文艺从业者、观众、剧院建筑、商业合作公司及游客等主体可构成有效的行动者网络。联结多方主体构建利益联盟、关注空间生产、有效利用数字技术及培养管理人才是剧院实现自给自足市场化运营的关键。通过归纳总结广州大剧院的运作机制,本文将为广大商业剧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为戏剧戏曲等表演艺术的演出与传承提供空间。
  • 段然
    四川戏剧. 2024,(3): 139-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数字技术在演剧艺术中的不断深入应用,沉浸感体验方式正呈现出多维度的拓展趋势,数字技术的引入为演剧艺术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和更为丰富的空间形态。在此过程中,数字技术所产生的虚拟性、互动性等特点对演剧创作具有积极的影响,并引发其美学特性上的变化。本文通过深入分析近年来演剧中的典型案例,探讨数字技术在演剧艺术中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及相应的审美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