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12期 出刊日期:2024-12-25
  

  • 全选
    |
    百家新论
  • 杨扬, 朱一田
    四川戏剧. 2024,(12): 4-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丁淑梅, 张瑜倩
    四川戏剧. 2024,(12): 12-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封神”故事单元泛指以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为代表,以武王伐纣、姜太公封神为主线的系列故事及其衍生作品中所囊括的各种独立性较强的故事情节。以“比干剖心”故事在明清小说戏曲中的文本改编阐释作为切入点,分析“剖心”与“卖菜”两个特定情节中隐含的暗示意义,从“象征”与“神话”的视角探讨背后寄寓的文化因素,为理解这类在幻想中重塑历史的神话故事提供新的视野。比干故事的传播表达了一种隐晦的价值观,属于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文化隐喻现象,他的处境融合了酷刑与自证的双重象征,显示出在外部与自我的共同施压之下所陷入的自残以自证的道德困境,即使后人对神话进行了改写企图拯救其性命,他最终仍然用死亡完成了自我形象的升华。通过在文学作品中演绎包含这种文化隐喻的叙事因素,也是为了避免同类悲剧在现实中重演的方式之一。
  • 特别专题/新风话徐棻
  • 本刊专稿
    四川戏剧. 2024,(12): 2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凌羽, 李伟
    四川戏剧. 2024,(12): 25-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徐棻先生在戏剧文学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她的作品以鲜明的现代品格、独特的戏曲意蕴和上乘的艺术品质而常演不衰、熠熠生辉。在其戏剧创作生涯中,她始终自觉追求着现代意识的表达和现代形态的转型,倡导着戏曲文学乃至现代戏曲的创新探索。她的戏曲作品不因对创新的追求而失去戏曲之美,而是以无比强大的舞台生命力令人惊叹。如何把握戏曲的变与不变,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某种平衡,创作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戏曲,其创作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她的创作始终以戏曲在现代社会之立足与发扬为目标,不仅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关切戏曲自身的变革,自觉以现代意识之反思批判精神、文体意识之自由开放精神和舞台意识之继承创新精神改造戏曲,来推动戏曲的现代转型和现代化进程。
  • 吴民, 于嘉欣
    四川戏剧. 2024,(12): 29-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徐棻是推动传统川剧现代化进程的优秀剧作家之一,有关人的思索贯穿了徐棻戏剧创作的始终。2015年诞生的《花自飘零水自流》是《庆云宫》母本传说的故事新编,徐棻将其视为自己的封笔之作。作为创作生涯的句点,《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剧作家数十年来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的集成。本文以作品中人性不断自我背反与超越为出发点,着重关注女性角色作为独立的“人”如何达成其主体意识的觉醒,探究剧作在人物新塑、结构排布、主旨立意和舞台呈现等方面的独到之处,以期在现代化视角下对川剧的新创做一些补充。
  • 戏曲评论
  • 张勇敢
    四川戏剧. 2024,(12): 35-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李渔“减头绪”条款主要讨论戏曲关目的冗繁问题。晚明时期,“李卓吾”、臧懋循、祁彪佳、冯梦龙等批评家,频频选用“头绪”一词指摘情节冗杂、关目松散的结构形态。就戏曲关目构思而言,无论是罔顾戏曲主题及主线的无序窜入,抑或是基于脚色体系平衡的强行植入,都导致剧作结构支离破碎、臃肿不堪。批评家们有的对繁杂关目表达出一定的遗憾乃至愤慨之情,流露出删削冗杂关目的情感意愿;有的直接动手删订,重构戏曲作品的关目形态,“删”字批语反复出现。晚明戏曲学界的理论批判和删改实践,孵化出“减头绪”这一契合戏曲文体的理论主张。李渔“减头绪”的独特价值在于“始终无二事,贯穿只一人”的系统总结,在于戏曲结构“一线到底”的高度凝练,它们作为治疗传奇结构冗赘病态的针剂,为关目构置确立了具有实践意义的方案。
  • 吴娱
    四川戏剧. 2024,(12): 39-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发现的清末道情剧本《菩萨卖药》在人物设置、情节结构上与山西右玉、临县道情《杭州买药》非常相似,两个剧本一流传于甘肃,一流传于山西,尽管故事都源于吕洞宾与白牡丹的传说,但内容和语言却各有面貌。陕北酒曲、陕西碗碗腔也有类似的曲词、剧目,内容上同样存在差异。由此反映了清末晋陕甘的戏曲传播情况,这几种剧本、曲词在当今的流传也表明民间选择和活态传承的作用与意义。
  • 陈雷
    四川戏剧. 2024,(12): 44-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暖红室汇刻西厢记》《西厢记演剧》和《审音鉴古录》三个版本中的《游殿》一折进行对比,体现了横向对比的适配性。该对比方法以三个版本分别为“案头之本”“场上之本”“场上实录”的性质判定为视角,分析文本空间在三个版本之间的递变,聚焦于文本空间的发展,并且发现文本空间在“案头”与“场上”的衔接过程中的作用。
  • 周爱华
    四川戏剧. 2024,(12): 49-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戏曲剧本作为戏曲艺术的一度创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要兼顾到戏曲艺术特有的写意性、程式性特征,还要兼顾到唱词的韵辙和叙事的抒情,戏曲剧本写作难度相对较大。在业界普遍关注戏曲创作、呼唤优秀戏曲剧本的当下,年轻的剧作家罗周以其独具慧眼的题材选取能力、精准细腻的文字把控能力和巧妙新颖的剧本结构能力,在众多青年编剧中独树一帜,引起业界广泛关注。罗周的戏曲剧本不仅具有可读性,而且适合搬演,既彰显了秉赋超群的个人魅力,亦为戏曲创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 高彩凤
    四川戏剧. 2024,(12): 53-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1949年以来,昆曲新编和改编剧目频繁在全国各地上演,本文以青春版《牡丹亭》为例,借助拉斯韦尔的“5W”模式研究昆曲在国际舞台传播的原因和影响。海外观众对于青春版《牡丹亭》的欣赏要素着重分布在戏曲文本、服装扮相以及舞台效果这三方面。青春版《牡丹亭》在海外的演出不仅是昆曲的另一种诠释,也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绝佳展示,有着重要的传播价值。新一代昆曲的传播应尽量通过多种传播渠道包括现下流行的“短视频”等方式来满足公众的需求,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 曹庆华
    四川戏剧. 2024,(12): 57-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壮剧《香樟树下》以双线叙事的结构,一方面演绎中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成立的过程,另一方面叙述当下农村社会的历史变迁,将历史与现实进行跨时空对话。贯穿全剧的香樟树既是舞台设计的主体部分,更是合寨村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的象征。《香樟树下》对人物的塑造体现着时代精神与时代特点,主张“回到历史现场”刻画核心人物的内心矛盾。在突破历史与现实的隔阂中进行叙述,《香樟树下》给当今乡村治理、文化传承带来的意义也由此显现。
  • 戏剧空间
  • 谢小丰, 戴登云
    四川戏剧. 2024,(12): 61-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巴迪欧认为,戏剧是一种在内在性与超越性之间发生的艺术事件。这一定义需要从三个层面来理解。首先,从艺术形式上来看,戏剧是一种处于舞蹈和电影之间的艺术,需要在身体的内在性与影像的超越性之间保持一种张力。其次,从艺术要素上来说,文本的超验性为戏剧提供了相对稳定的“主题思想”,而现场表演的内在性则力求打破“主题思想”的制约、实现“无器官身体”的“游牧”,因而戏剧必须在文本和表演之间维持一种动态平衡。最后,从艺术伦理上来说,艺术对身体和欲望的认同属于精神分析的研究范围,而道德教化则属于哲学的范畴,戏剧必须在精神分析的内在性与哲学的超越性之间寻找一个新的支点。
  • 吴铱
    四川戏剧. 2024,(12): 66-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的戏剧空间以剧场内的物理空间为主,镜框式舞台上的“第四堵墙”长期以来将观演二分。布莱希特打破“第四堵墙”的同时,阿尔托对传统镜框式舞台将观演席和表演区分离的反叛重新建构了整体的戏剧空间并实现了观演关系的统一。后来,谢克纳的环境戏剧又打破了长久以来将戏剧表演的物理空间局限在剧院内的困境。当下,沉浸式戏剧的发展更是将戏剧空间延展至日常公共空间,进一步缩短了戏剧与生活的距离,强化了观众的参与和体验。未来,数字戏剧是戏剧新空间拓展的下一个高地,将为戏剧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
  • 李朔
    四川戏剧. 2024,(12): 70-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澳大利亚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帕特里克·怀特的戏剧创作具有划时代意义,与传统戏剧之间的分庭抗礼影响了澳大利亚戏剧的发展,是了解二战后澳大利亚郊区文化的一面镜子。室内剧《萨塞帕里拉的季节》既揭示了对郊区文化的批判,也怀有重建美好郊区的憧憬和愿望。怀特引导人们反思郊区精神危机的根源,以期构建同情弱者的郊区世界,用爱化解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 王作伟
    四川戏剧. 2024,(12): 75-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无名先生》是爱尔兰剧作家恩达·沃尔什1999年创作的一部独角戏,20多年来被多次改编和演出,目前较受欢迎的舞台版本是由导演兼主演的葡萄牙人埃尔马诺·桑丘于2014年在里斯本完成的演出。埃尔马诺·桑丘版《无名先生》演出的成功在于其极简的舞台布景、剧作家对情绪效价的运用以及表演者对高强度情绪的掌控和展演等。一幕幕“紧张”引导观众,将他们带入这场思考生命与存在的演出中。
  • 付茜
    四川戏剧. 2024,(12): 79-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民族歌剧《党的女儿》是20世纪90年代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的重要成果,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民族经典歌剧之一。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国家大剧院复排了新版歌剧《党的女儿》,在创作中沿袭中华传统美学之精神,融汇中国诗歌和绘画写意之精髓,在其音乐创作、舞台设计、叙事策略、主题思想等方面更加契合当代观众审美,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
  • 影视关注
  • 周星, 王雨馨
    四川戏剧. 2024,(12): 83-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影像世界蓬勃发展,但偏狭于市场收益的高低显然不是幸事。纪录片是承载人类对于历史捕捉打捞的既往和挖掘的真相,从而给予现实启发思考的独特所在,更应该给予其价值和意义的肯定。2024年《里斯本丸沉没》的出世,让人们看到执着于精神世界探索而寻求历史挖掘的意义,告诉人们历史都不应该被遗忘。创作者在影像中揭示真实,复现历史,以及反思历史,对于历史所造就的人性命运的悲剧而给予后人的启示等等,都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 李立, 刘逸茗
    四川戏剧. 2024,(12): 88-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的价值观念是个人价值观的崛起,它回答了“人是目的”这一根本问题,凸显为“从理到情”至“从情到理”的过渡。新的价值观念体现出电影伦理在创作上的多种可能性,电影伦理不仅是道德的评介,更是创作者自觉的判断。因此,个人价值观的崛起不仅有着电影伦理学上“接着讲”的阐释意义,而且有着实践转化的可能。本文通过对电影《三大队》中离别关系的分析,认为当代中国警匪类型电影中正在崛起新的价值观念。
  • 谢波, 刘思艺
    四川戏剧. 2024,(12): 92-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闫非和彭大魔的新作《抓娃娃》中,虚幻与现实交织构成了影片的叙事基础。影片通过双层世界的互动,成功地将观众的视线引向现实,对当代社会中的教育压力和家庭期望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同时,影片也揭示了在数字化和信息化时代,权力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对个体进行无形的控制和操纵。《抓娃娃》深刻地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个体的生存状态,以及在社会控制和期望下个体如何寻求自我解放和真实自我的途径。
  • 马翱
    四川戏剧. 2024,(12): 96-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民族文化对中国武侠电影的深刻影响,主要表现为以电影民族化为旨归的品格建构。历史地看,在民族文化—武侠影像的转化过程中,中国武侠电影自觉汲取传统民族文化的思想观念、艺术方法,建构了表现民族美学的影像品格。这具体表现为“义”之精神与侠客主体的文本建构;执正驭奇与遵循时代话语的影像风格;虚实结合与蕴藉民族审美的影像美学。不言而喻,廓清武侠电影的品格建构与民族美学,既可以探究传统民族文化对武侠电影的深刻影响,又可以窥见中国电影对民族文化的历史承继与艺术转化。这既是探求电影民族化的必要路径,亦是构建中国电影学派的题中之义。
  • 陈矿
    四川戏剧. 2024,(12): 102-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世界电影大师阿伦·雷乃作为法国左岸派导演旗手,不仅留下了一系列具有现代形式感的作品,而且激发了左岸作家群体的跨界实践。从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角度来看,雷乃电影的文学性有极大一部分直接和戏剧作品的转换生成有关。雷乃电影的诗学特色建构与深层美学意蕴表达都离不开戏剧文学形式的植入:电影中的日常生活的表达融入了戏剧化的思考,舞台是展示身体艺术的绝佳地点,非时序段插入的戏剧表演是时间和记忆的中介,歌舞表现则是电影在形式和结构上的跨媒介实践与出位之思。
  • 非遗保护
  • 宋沛, 杨成虹
    四川戏剧. 2024,(12): 106-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地方小戏作为巴蜀戏曲艺术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本文依托CNKI数据库,采用Cite Space可视化图谱分析技术,系统梳理了1949年以来四川地方小戏的研究脉络。通过构建知识图谱,深入剖析研究的演进历程和发展趋势,旨在总结研究成果,揭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研究思路,以期为四川地方小戏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学术动力与支持。
  • 刘恩义
    四川戏剧. 2024,(12): 110-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运河天津段作为中国古代交通与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传统戏曲与曲艺尤其是京剧、评剧等艺术形式在此繁荣发展,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探讨大运河天津段传统戏曲与曲艺在数智时代的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通过分析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中的应用,研究如何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提升传统艺术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 俞康
    四川戏剧. 2024,(12): 114-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9年,南音项目入选联合国非遗保护名录。南音上接唐宋,下承明清,保存了大量中国古代音乐的表演形制和乐种文化形态,它以曲牌的多样性、演唱方法的原生性,跨越了地区限制,不仅是我国闽台地区一种重要的曲艺样式,更是中华文明音乐发展的活态样本。南音在我国音乐史、曲艺史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和举足轻重的音乐史料作用。在10余年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中,南音的历史沿承、艺术本体、传承方式深刻地影响其表演生态。本文从南音音乐的地域形态、艺术形态、文化形态、观念形态等方面切入,深入探析南音艺术在音乐层面的艺术特质和历史沿承,并结合今天泉州、厦门、台北等地南音演出状况,从非遗传承的视角,分析和探求南音音乐文化在当代的价值功能和传播策略。
  • 刘伊娜
    四川戏剧. 2024,(12): 119-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代流行歌曲具有明显的大众文化属性,而二人转则具有显著的的民间文化属性,不同的文化气质与审美取向决定了二者不同的发展机制与受众群体,但流行歌曲却在时代发展中不断吸收借鉴二人转的艺术元素。通过梳理分析,可以发现这一文化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源自市场的激烈竞争,另一方面源自二人转自身具有的市场化、平民化、地域化、喜剧化等特点。
  • 艺术教育
  • 许苡豪, 樊亚峤
    四川戏剧. 2024,(12): 123-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教育戏剧是运用戏剧与剧场之技巧从事于学校课堂的一种教学方法,不仅包含丰富的美育价值,而且还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性,可为跨学科美育赋能。教育戏剧赋能跨学科美育的基本逻辑在于其与美育本质互通、目标契合等,学理价值包括从离身学习进入具身学习、从情境缺位进入情境建构、从结果取向进入过程取向三个方面,实践进路即选择适宜剧本进行跨学科学习,围绕学习场域进行审美知识建构,让渡话语权力赋能学生即兴表达,基于身体参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 田振晓, 骆忠军
    四川戏剧. 2024,(12): 127-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音乐+川剧”融合教学模式,是新时代背景下“川剧进校园”艺术教育的必然要求,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和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文化自信。本文就如何有效地将音乐课程教学与川剧艺术教育进行深度融合的路径进行了有益探索,以期为音乐课程跨学科融合教学提供参考,为音乐教育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教育的多元化和深层次发展,以促进川剧艺术在学校中的普及与传承。
  • 鄢志莉
    四川戏剧. 2024,(12): 130-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戏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民族的审美品格和价值追求,是高校美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高校美育的培养目标在于提高大学生审美感知力、丰富大学生审美经验和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传统戏曲汉调二黄注重“风教”“陶情”“形式美”,在帮助大学生树立崇德向善的道德观、培养对戏曲音乐的共情能力和理解形式美学意义方面提供美育鉴赏资源。同时,将汉调二黄融入高校美育也需要高校在平台建设、课程建设、教师与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作出积极探索。
  • 文化融通
  • 牟榕
    四川戏剧. 2024,(12): 133-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方戏曲是地方的文化瑰宝,具有扎根民间的人民性、标识乡土的地方性、雅俗共赏的艺术性。在“川越未来”第二届地方戏曲传承发展交流活动中,与会专家学者从地方戏曲的传承发展新探、艺术形态嬗变、文化生态重建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此次活动加深了对地方戏曲文化形态与体系的认知,强化了跨区域协作,为推动地方戏曲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 赵波
    四川戏剧. 2024,(12): 136-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古以来,中国艺术就有“诗书画一体”的传统,展现了中国文人独特的审美追求和艺术精神。在此基础上,徐梵澄先生进一步提出,书画之道不仅“通之于诗文”,更“通之于音乐”,乃至“通之于人格”。这一论述,不仅超出了艺术分类的传统认知,更激发了对艺术精神、文化生命与时空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本文以徐梵澄先生的艺术观为出发点,深入探讨这一通会现象,解析其背后的艺术逻辑与文化渊源。
  • 张涌
    四川戏剧. 2024,(12): 139-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互联网背景下,依托传统媒体建设的城市影像博物馆面临新的技术和环境。在媒体影像与历史影像的交汇点,以考现学视野重新考察媒体影像记录和传播价值,在互联网短视频时代,探寻影像博物馆守护共同记忆、转换角度、共创与再创的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