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12期 出刊日期:2023-12-25
  

  • 全选
    |
    百家新论
  • 冉常建, 常卓瑶
    四川戏剧. 2023,(12): 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表意主义与写实主义作为两种文艺范式,对艺术创作影响深远。表意主义是中国传统艺术哲学观、美学观的集中体现,将客观现实进行诗意化再创造,立象尽意完成表情达意;写实主义置身于社会、政治、经济总体现实之中,高度还原现实生活,力求表现客体形真,以形写实来还原客观世界与生活本质。表意主义与写实主义从艺术思维到创作实践,体现出差异性美学原理。表意主义综合再现与表现的创作维度,借由虚实结合、形神兼备、物我交融等途径实现主客合一;写实主义以真实观为基准,在艺术创作中追求表现对象、表现情境、叙事结构等的真实性。通过表意主义与写实主义的比较研究,可以提供艺术理论与创作的多维思考。
  • 黎羌, 侯琳琳
    四川戏剧. 2023,(12): 1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现代,随着中西文化艺术的深入交流,不少中国古典戏曲文献流散海外,特别是欧洲各国公、私博物馆与收藏家手中,有许多珍贵藏品。明末清初至今,经我国诸多学者四处寻访,获得了大量学术信息,如《赵氏孤儿》《灰阑记》《风月锦囊》《大明天下春》等的相关信息,极大地补充了中国古典戏曲在世界剧坛的缺失。中国古典戏曲文献如杂剧、南戏、传奇等在欧洲诸国图书馆、研究部门的珍藏与公诸于世,为横亘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戏剧文化关系史的创立提供了重要契机与佐证。
  • 戏曲评论
  • 李阳
    四川戏剧. 2023,(12): 17-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省首届川剧汇演活动全面体现了近年来川剧保护、继承、改革、创新的成果,有效地推动了川剧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本次川剧汇演,在川剧题材的拓展、川剧声腔的发展、川剧舞台表现形式的创新、川剧古典美与现代美的有机结合、川剧和其他艺术门类的共生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川剧汇演也为新生代提供了平台和机会,保证了川剧的可持续性发展,推动了各地方院团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度探索。
  • 武鹏
    四川戏剧. 2023,(12): 2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川剧文化传播面临着多重时空维度:泛媒化、后喻文化的时代浪潮以及“一带一路”的历史契机。本文论证新的时空维度对川剧文化传播的影响,分析当前川剧文化传播的叙事向度,即文本向度:动态传承与融合发展;话语向度:互惠分享与对话交流;渠道向度:多元主体与多端传播;文化向度:非遗国潮与文化自信;经济向度:川剧产业集群效应,以期为川剧文化传播研究及实践提供参考。
  • 周和军
    四川戏剧. 2023,(12): 25-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天津是河北梆子的重要阵地,河北梆子在天津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流派即卫派梆子。天津河北梆子在唱腔艺术、旦行表演、时装新戏、表演形式等方面有一定的创新,遂成为河北梆子的主流,影响全国。当前,天津河北梆子亟待解决保护、传承与创新等问题。
  • 付兮垚
    四川戏剧. 2023,(12): 28-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清末新政中一大重要环节,警察因其自身事权干系民生,故其也不可避免地涉足到社会改良之中,并在禁止伤风败俗现象和推广新风尚上发挥了作用。而这种政府对于公共领域的介入又折射出清季以来中国社会“国进民退”的持续性倾向,四川的戏曲改良便充分地体现出这一点。警察等政府组织机构通过查禁淫邪凶戏和参与改制戏本等方式来推动四川戏曲进行改良,而改良后的四川戏曲在传递传统道德观念的同时,也宣扬象征“进步”与“文明”的新思想。
  • 魏锦
    四川戏剧. 2023,(12): 32-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获得多项大奖的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讲述了从1970年至2018年近半个世纪中农民陈奂生围绕着吃饭问题的半生命运与家庭悲欢,这是一部滑稽却蕴藏深刻、以轻松幽默的形式托举庄重严肃的社会论题的成功剧作。该剧在社会学、文学和形式美学三个维度皆呈现出鲜明的特色与突出的价值。
  • 梅林
    四川戏剧. 2023,(12): 36-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关公崇拜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关羽从最初的武将变为后来的“武神”再到“武圣”,及至财神,诸形象演变过程中共有的一个鲜明特征便是“红脸”。从“红脸”到“红生”,色彩既是一种形式、结构或系统,也是一种文化传播载体与媒介,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意义,戏曲关公形象最终得以建构。
  • 尹丹琦
    四川戏剧. 2023,(12): 40-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戏剧空间
  • 景俊美
    四川戏剧. 2023,(12): 43-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北京有深厚的戏剧文化基础,演出市场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大戏看北京”系列活动开展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学理建设滞后、软件建设有待强化等问题。建议一是发挥首都高校及科研院所力量,积极推动学理建设;二是及时厘清传统戏剧活动与“大戏看北京”的关系,尽早制定切实可行的“大戏”标准;三是破除体制机制壁垒,鼓励先行先试。
  • 谢竹峰
    四川戏剧. 2023,(12): 47-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谐剧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介于曲艺与戏剧之间,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规范和技巧。当下,谐剧艺术面临传承和发展的困境,人才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新时代谐剧人才培养要坚持守正创新,既要依托谐剧自身优势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也要突破方言对非本土观众的限制,并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的重要作用。
  • 陈星雨
    四川戏剧. 2023,(12): 5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滥觞于20世纪90年代的虚拟现实剧场探索迎来了突破期。在理论层面,与其描述虚拟现实空间所具有的剧场属性,不如探索应如何赋予虚拟现实空间以剧场属性;事实上,与线下沉浸式戏剧、VR360戏剧等戏剧样式相比,虚拟现实沉浸式剧场呈现出明显的虚拟性、交互性、现场性等特点。总体来看,虚拟现实沉浸式剧场具有行业准入门槛低、参与体验成本小的优势,但在内容类型的多样化及商业潜能上也存在局限。
  • 朱伟
    四川戏剧. 2023,(12): 56-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易卜生作为现代戏剧之父,对欧洲传统戏剧向现代戏剧的转型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悲喜剧艺术特征的融合与共生作为易卜生戏剧现代性的重要条件与前提,以开放性及现实意义为戏剧审美特征的塑造奠定了有效基础。本文拟从悲喜剧视角来审视易卜生戏剧的主题意蕴及艺术风格,通过对其戏剧作品创作手法的革新及悲喜剧作品人物角色分析来阐述易卜生戏剧作品思想内容的现代性,以此凸显易卜生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进而推动现代戏剧的多元化发展。
  • 翟玥坤
    四川戏剧. 2023,(12): 60-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民族歌剧《沂蒙山》在文化符号、音乐符号及视觉符号的“择取”中可谓独出心裁,凸显了军民鱼水交融的沂蒙精神,强化了“家国同构”的文化认同。本文从音乐美学的符号表达、舞台阐释、价值建构三个方面展开研究,讨论剧作如何通过“生活化”“故事化”的舞台叙事实现情感的“互通”与“共融”,从而引发观众的“集体共情”。剧中戏剧性与音乐性的统一,全方位、多维度展现了歌剧艺术对历史、情感以及文化价值的追求,强化了中国民族歌剧独具特色的艺术特质。
  • 冯大磊, 王丹
    四川戏剧. 2023,(12): 64-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运用电影化的叙事手法,重述着革命浪漫主义的英雄故事。全剧借用《渔光曲》《葡萄美酒》等歌曲旋律,创作了充满戏剧性及故事感的音乐旋律,赋予了革命题材舞剧一种新的认知及表现形式。在革命历史和国家的宏大叙事之下,以个人化的情感流露及日常化的舞蹈语言引发观众的情感认同,舞剧中对现实生活的审美想象不仅突破了传统舞剧创作模式,还展现了深蕴在舞剧旋律中的悲壮感及由此迸发出的深蕴在人性深处的信仰之美。
  • 赵培强
    四川戏剧. 2023,(12): 68-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河南省话剧艺术中心历时十余年创作的话剧《兵团》,以屯垦戍边于新疆的十几万解放军官兵的感人事迹为素材,讲述了三组相互独立的人物情感故事。本文拟对其中最能集中代表该剧艺术创作手法的一组人物加以性格分析和情感表达分析,以便有的放矢地总结该剧的创作经验,为新时期的文艺创作提供助力。
  • 影视关注
  • 姜雨昕
    四川戏剧. 2023,(12): 71-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力量导演的创作活跃时间与走向乡村振兴的时间重合,其电影作品见证了中国乡村从传统阶段、转型阶段到振兴阶段的变迁。家空间承担着乡村空间组织的多种重要功能,家庭空间既是生存的保障,又是生产的组织形式,更以非专业的空间形态承担着乡村的教育、医疗等专业功能。在乡村发生巨大变迁的十多年中,新力量导演创设的家空间也在转变,在传统乡村、乡村转型、乡村振兴的三个阶段中,身体与家空间、其他空间与家空间碰撞出了不一样的火花。
  • 张诚, 朱登轩
    四川戏剧. 2023,(12): 75-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下,乡村振兴主题纪录片已然成为传播本国文化、宣传国家政策的重要介质。通过采用叙事空间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我国的乡村振兴主题纪录片通过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三重维度的纪实影像书写,生动展示了当下中国的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实践。在国际政治传播视角下,其又通过直接电影模式、戏剧美学表达、跨文化共情传播以及在地性创作实现了中国乡村振兴经验的全球分享。
  • 刘海琨, 吴道天
    四川戏剧. 2023,(12): 79-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新主流电影已然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电影类型之一。通过对古老神话的重构与富有时代精神的文化创造,新主流电影成功缔造了属于新时代中国的神话,成为塑造民族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本文将深入剖析新主流电影的神话性建构,探讨其在文化自信构建中的作用和意义。
  • 彭红璐
    四川戏剧. 2023,(12): 84-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编或取材自中国经典文化IP形象的国产动画电影不可胜数。作为文学资本增值的重要途径之一,这种文学创作模式既能推进传统资源规模性转化,又能在迎合现代受众需求的基础上赋予经典IP形象时代新意。但是改编热潮涌现而来的作品质量参差不齐,未能最大程度实现改编初衷,没有发挥出经典文化IP形象的魅力。因此,本文通过传统文化价值对动漫产业的影响和经典IP形象改编作品的魅力分析,对国产动画电影中传统经典IP的改编现象进行阐述,在分析经典文化IP形象改编动画电影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究IP重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动画电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参考。
  • 吴戈
    四川戏剧. 2023,(12): 88-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程耳导演的新电影《无名》以极具个性化与艺术性的镜头语言,理性铺陈的间离效果,在打破观众早先体验的习惯性接受的同时,也塑造着观众不循常规的观影认知和习惯。其对有意味的电影叙事形式的探寻和构建,诉之感官展现意象的镜头呈现,具有扩抻线性张力的反衬表意,打造了极具个性标识自成体系的电影美学范式,体现出程耳导演的思考与践行之于电影艺术的建构作用与意义。
  • 陈宁
    四川戏剧. 2023,(12): 93-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安三万里》作为一部历史文化影片,独特地选择了高适的视角来展开,可以让人更全面深刻地了解唐代战争、科举、地域、人文、诗歌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我们可以或显或隐地发现诗歌内容和诗歌文化所创造的意境,进而走进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重新解读盛唐诗歌。影片用严谨的创作态度、高超的动画技术、新奇的故事剧情,还原了唐朝的盛世风貌,表现了不同层次的文化内涵,既是对唐朝文学历史的创造性改编,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 非遗保护
  • 苏畅
    四川戏剧. 2023,(12): 99-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推广。随着大数据与可视化、信息智能搜索、识别与反馈、虚拟仿真、媒介交互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借助数智技术创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呈现样态,促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徐真
    四川戏剧. 2023,(12): 103-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吴桥杂技作为一种传统技艺,与民众的生产生活记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同历史语境中的吴桥技艺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样态。从“包袱班”到“共和班”,再到专业的学校教育,吴桥杂技日趋兴盛。随着非遗理念的“中国化”发展,地方政府提出“杂技兴县”的发展策略,主动挖掘与吴桥杂技相关的民俗信仰、仪式、节庆活动等传统文化资源进行艺术革新与地方文化建设,推动当地文化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遗产化语境下的吴桥杂技需要在发展中延续文化的独特性,不断推动杂技艺术在文旅融合、地方文化建设、经济发展等领域的“活化”,延续吴桥杂技的精神内核,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华文明的重要内涵。
  • 谢丹
    四川戏剧. 2023,(12): 107-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湖南花鼓戏是我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唱腔以长沙方言为基础,具有浓郁的湖湘特色。花鼓大筒作为伴奏乐队的主奏乐器,在花鼓戏的发展与演变中赋予了声腔表达所独有的技法特色,而伴奏形态在花鼓戏的音乐中反过来也影响到了唱腔的形成,二者互为依托、相辅相成。本文就花鼓戏的源流入手,探究其风格特征,并重点对伴奏乐器大筒展开分析,论述花鼓大筒的历史发展、乐器形态与艺术特征。
  • 罗嘉琪, 唐衡
    四川戏剧. 2023,(12): 110-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彝族乐器克西举尔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起源,并介绍该乐器的传承谱系以及制作流程,对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归纳;围绕该乐器生命化的过程展开了讨论,内容主要涉及乐曲分类、吹奏方法还有情感传递功能等方面;最后以该乐器所面临生存现状为切入点,对如何保护并传承该乐器进行了分析,提出引入数字技术、制定地方性法规和实施民间保障等建议。本文还强调了工匠精神在该乐器制作及传承过程中的重要性,希望能为人所启发,为该乐器的传承、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 艺术教育
  • 孙鉴, 庄丹华
    四川戏剧. 2023,(12): 114-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续发展的教育问题至关重要,学校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场域。结合场域、资本和惯习这三个场域理论的核心概念分析,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因场域间的交互影响弱、惯习转换不适、文化资本吸引力不足等原因,面临着诸多复杂因素。为此,以增强场域交互影响为立足点激发学校内生动力,以加强惯习转换力度为着眼点注重内外部双重结构保障,以提升文化资本吸引力为切入点加强非遗文化认同,探索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的实践路径。
  • 潘华
    四川戏剧. 2023,(12): 118-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戏剧鉴赏》作为戏剧艺术教育的重要课程,需要有相应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矛盾冲突作为鉴赏中心,以发散思维作为研讨线索,以经典理论作为赏评标准,以台词信息作为精读对象,以课程思政作为拓展目标,以教育戏剧作为实践要务。多层次、多角度地运用教学策略,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更有效地将唯美戏剧艺术传达至学生心中。
  • 黄锐, 张琳
    四川戏剧. 2023,(12): 122-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舞蹈作品《英姿》是2019年央视春晚的压轴节目。基于舞蹈艺术的本体考量,编导刘凌莉选择了川剧中注重身段功架的刀马旦作为《英姿》的创作素材,在遵循传统戏曲舞蹈刚柔兼济、动静相宜美学特色的同时,从现代审美趣味出发,对作品服饰、音乐及动作编排进行了合理创新,体现出舞蹈创作的时代性特征。此外,《英姿》不仅弘扬了我国优秀的传统国粹艺术,还展现出新时代女性的精神气质,而它以传统为题材,以古典为风格,以舞蹈的写意性来消化传统戏曲行当的艺术重构方式,更是生动地体现了传统舞蹈于当代发展的路径之一。
  • 王晓雯
    四川戏剧. 2023,(12): 126-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新时代视域下,从高等职业教育的视角出发,探究具有创新性和综合性的舞蹈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是本文的出发点,亦是落脚点。文章分析了舞蹈文化产业人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舞蹈文化产业构成以及对舞蹈文化人才培养的要求,提出新时代舞蹈人才能力素质提升的对策。
  • 文化融通
  • 朱丹丹
    四川戏剧. 2023,(12): 129-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时尚的核心在于文化信息的传播与扩散,而动画表演具有创意性、独特性、传播性强、影响力大等特质。本文通过分析动画表演的构成及其与传播行为的关联,揭示了动画表演的传播特性;通过对动画表演中的时尚元素的概念界定以及动画表演对时尚元素传播功能的分析,旨在从文化传播的视角研究动画表演中时尚元素的建构及传播特点,并探索动画作为不同于传统媒介的独特媒介形式对时尚元素在传播特点方面的影响,从而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重构时尚传播。
  • 曾志庆, 张建伟
    四川戏剧. 2023,(12): 134-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乡村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的精神内源,戏曲下乡是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路径。戏曲根植于传统的乡土社会,是乡村社会时代变革的文化符号,以具体的艺术形式将传统与时代相融合,构造和共塑乡村文化共同体。即便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也暂时面临文化主客体的流失、传承媒介的变化和流行方式的循旧等的困局,戏曲仍要坚守在重构乡村文化与回归乡土过程中,培养好文化振兴的主体与受众,在优秀的传统文化沃土中实现创新发展,并通过自身的产业化变革实现乡村文化与产业振兴双赢,系统推进乡村振兴进程,担当好共同富裕的时代使命。
  • 马艳萍
    四川戏剧. 2023,(12): 138-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的百年乡建经历了发展乡村、更快发展乡村和更好发展乡村的三个阶段。此间,利用文化艺术教育和活动推动乡村发展的探索从未间断,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和改善乡村人口居住环境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指标。乡村振兴不只是山水环境、物质经济的振兴,更是对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及文化自信的建立。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演出产业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不仅从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方向解决乡村的产业发展问题,更为乡土文明的创新转化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引擎。
  • 王淑红, 胡雪妍
    四川戏剧. 2023,(12): 141-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评剧是我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有较大的观众覆盖面。辽宁省朝阳地区的评剧艺术久负盛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朝阳地区的评剧也和其他戏曲剧种一样,在各种艺术形式日新月异的激烈竞争和挑战中渐露颓势。在戏曲大环境持续向好的当下,本文探究评剧院团内部的现状,研究评剧艺术发展的策略,旨在振兴评剧,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