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3期 出刊日期:2025-03-25
  

  • 全选
    |
    百家新论
  • 宋俊华, 徐瑞
    四川戏剧. 2025,(3): 6-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宋俊华,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文化遗产》主编,中国傩戏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戏曲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研究。出版专著《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非遗项目代表性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制度改进设计研究”。
  • 麻文琦, 郭梦叶
    四川戏剧. 2025,(3): 12-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历史真实曾经是历史剧批评的主要标准,不过在当下,历史剧中的历史只是一种需要经过剧作艺术裁剪加工的素材。因此,艺术标准成为了历史剧批评唯一重要的标准。从当代一桩有关历史剧批评的个案出发,在艺术真实所主导的历史剧批评的世界里观察历史真实的身影,从20世纪以来中国历史剧的批评史中梳理辨析一种可称之为“历史主义”的美学,并就它之于历史剧创作在理论方面的建设性展开讨论,可知,历史主义始终存在,从未在历史剧批评中退场。
  • 特别专题/数字赋能戏剧研究
  • 马潇婧, 李时潮
    四川戏剧. 2025,(3): 18-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智时代,戏曲数字化已成为戏曲未来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催生出新的媒介和艺术形态,数字戏曲即数字化创作、数字化观演、数字化消费的戏曲艺术,成为未来的可能形态。面对戏曲的边缘化,数智技术在与戏曲的交互中从技术辅助走向融合共生,对戏曲艺术的整体形态进行重塑,但技术迭代与对戏曲本体影响的不可控也引发了关于空间形态、表演主体、现场体验等的讨论。自由发展的数字化对传统演剧形式的巨大冲击使传统戏曲陷入困境,尽管戏曲演出创作的边界得到无限拓展,但观众想象力的弱化与演员主体性的偏离也使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生成式算法逼迫创作者离席。数字戏曲的出现是传统戏曲消解的产物,但其从传统观照逻辑向沉浸式体验的转变又展现出戏曲未来发展的勃勃生机。如何准确定义数字戏曲,使其成为助力传统戏曲传承发展的数字化艺术形式,已成为当下学界关注的焦点,同时也为戏曲数字化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
  • 宋旸, 林子涵
    四川戏剧. 2025,(3): 25-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文化数字化与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深入思考演出数字化进程中的形态演变和理论依据成为应然与必然。舞台美术范畴内的跨媒介革新是演出数字化的肇始,舞台影像的引介直接影响了以整体性演剧空间营造为目的的“视觉化空间叙述”和具有先锋意义的新媒体戏剧两种演出类型的分流;从演出录播到线上戏剧表征了媒介化演出的转向,互联网与移动智能终端界面作为“第二剧场”正在让观演二分的传统剧场成为流动的、多维交织的共生演出空间;迈向更高维的媒介演进,数字演艺形态的多维建构象征现场性演出的回归,将观演体验这一演出艺术价值实现的关键环节嵌入全新场景。
  • 李论
    四川戏剧. 2025,(3): 32-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时代的来临使传统舞台表演艺术的本体特征、外在形态以及美学属性受到了冲击,使之被改写与重塑,通过梅洛-庞蒂的身体图式的概念来阐释身体与主体、身体与他者、身体与世界在数字表演艺术中交织可逆的关系,进而追求未来舞台艺术中普遍的和终极意义的身体,最终建构主客一体、身心合一、融会贯通,共生共存的数字表演艺术美学。
  • 李紫涵
    四川戏剧. 2025,(3): 37-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技术革新之下的戏剧为“看”提出了新的问题。本文特别关注数字社会及新媒介对观看机制的塑造,以及观看对剧场的改造。韩炳哲认为,数字技术推动下的隐私社会导致仪式与表演空间的消失,大众的审美变得平滑。戏剧的观看建立在消费之上,围绕着消费观念展开,观看机制使得戏剧审美趋向于平滑美学。戏剧在这种观看机制下以自身的“活性”特质为平滑审美创造出一种修正的可能性。本文着重探讨三个问题:在数字技术之中的剧场变化生成了怎样新的观看机制?剧场中的观看机制如何影响了剧场的发展与实践?新的观看机制下观者如何彰显其能动性?
  • 戏曲研究
  • 杨向奎, 叶雨阳
    四川戏剧. 2025,(3): 43-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吴伟业的戏曲因涉及易代文士的黍离之悲、出处抉择等敏感话题,满足了明清易代之际文人的期待视野,一经问世即享誉文坛。清初,时人将吴伟业及其戏曲与经典作家作品相提并论,标举出其优秀的戏曲家形象。晚清内忧外患,兴亡之感激增,吴伟业戏曲中的黍离之悲再度激起共鸣。“戏曲家吴伟业”摆脱依附式并论,确立了“本朝第一”的曲界地位。民国时期,西方纯文学观的引进、发展与小说、戏曲地位的空前提高,促进了戏曲史研究的兴起。吴梅首次将包含吴伟业戏曲在内的明清戏曲纳入古代戏曲史研究的范畴,并肯定吴伟业为清代曲家巨擘。郑振铎继之发掘了以吴伟业戏曲为代表的清代文人剧的历史价值,将吴伟业树立为纯正文人剧的先河作家。
  • 李壮
    四川戏剧. 2025,(3): 49-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晚清民国时期,江南地区构建了具有近代新兴都市概念的文化内核,以戏曲为代表的文化娱乐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从时代与社会层面观之,新旧时代的交替率先促进了江南都市中思想的解放、文化的自由,并反映在都市的戏曲演剧之中,以市民的消费情绪为直接体现。于形式方面,江南都市作为晚清民国时期率先打开国门与世界交流之地,中西文化等多元文化间相互冲击、交汇,进而依托于近代工业的革新转向给予戏曲消费以多种可选择的形式,并以戏曲消费的热点为导向,对我国近代戏曲改良、戏曲名家表演艺术以及地方戏曲剧种化演进产生了重要影响。
  • 刘薇, 金佳蕾
    四川戏剧. 2025,(3): 55-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杜月笙于1931年6月为庆祝杜氏祠堂落成举办了为期三日的戏曲盛事,名为“杜祠堂会戏”。此次演出被盛赞为“上海开埠百年以来的空前盛举”。本文详尽地梳理了此次堂会的筹备工作,包括组织架构的建立、名伶邀请、住宿交通协调,以及戏服和戏台的准备等,以期借助杜祠堂会筹备工作的梳理展示堂会戏进入民国时期后的新变,从而折射戏曲进入新时期的机遇与挑战。
  • 杨雯雯
    四川戏剧. 2025,(3): 61-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日本对中国戏曲进行系统的、科学的、以历史演进为线索的整体研究始于明治时代,其间共出版1部小说戏曲专著,8部涉及戏曲史撰述的中国文学史著作。这些著作在论述到戏曲晚生的原因、发展的渊源、沿革,以及所选取的戏曲曲本、评论等方面,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其中笹川临风居开创之功,久保天随有发展之德,森槐南拥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研究明治时期的中国戏曲史著述,不仅可以析察当时日本汉学的发展趋势,亦可以找到我国戏曲史的著述源头。
  • 苗静, 宋刚
    四川戏剧. 2025,(3): 66-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27年3月,芥川龙之介作为《大阪每日新闻》的特派员来到中国,不仅欣赏京剧,还跟同行的日本友人学习京剧,在随笔中记录自己的观剧体验。芥川不仅掌握了京剧时间和空间叙事的精髓,还对京剧的改良道路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从他对中国京剧的描述中能够感受到他与《大阪每日新闻》对中国传统文化立场的不同。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提倡全面西化不同,芥川所提倡的是在输入西方文化的过程中要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同一性。芥川对中国传统文化在整个城市的西洋化进程中遭到破坏的现象感到痛惜,他认为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应当发扬京剧的优势,在改良的过程中传承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
  • 戏剧空间
  • 张雯
    四川戏剧. 2025,(3): 71-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龙须沟》是老舍“底层叙事”的典型文本,也是北京人艺探索诗化现实主义演剧风格的代表作。焦菊隐对该剧的排演,充分体现了北京人艺早期在现实主义剧目中寻求诗意表达的尝试,其在导表演实践中注重引导演员发挥“诗性创造力”,亦强调舞台艺术呈现应讲求“生活真实”的创作理念。顾威在复排《龙须沟》时,延续了北京人艺的诗化现实主义演剧传统,同时又在群像建构、主题表达和舞台呈现等方面进行了创新。焦菊隐和顾威对《龙须沟》的二度创作,既是北京人艺对诗化现实主义演剧传统早期探索与复归的写照,亦是中国话剧对斯坦尼体系接受过程的缩影。
  • 刘蕊
    四川戏剧. 2025,(3): 76-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说《尘埃落定》自面世以来,先后被改编成电视剧、川剧、舞剧、歌剧、话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同名作品并广受观众青睐。文章对不同舞台艺术表现形式的《尘埃落定》进行艺术效果呈现分析,探讨不同改编者对原著的解码-编码活动,以此论述从小说到戏剧的跨媒介叙事。
  • 朱玉宁
    四川戏剧. 2025,(3): 81-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杂技剧《铁道英雄》选取红色经典故事进行重塑与再造,从杂技艺术本体出发,将杂技表演置于特定的戏剧情境中,并对传统的杂技技术进行解构与重构,在戏剧情境中塑造人物和讲述故事。该剧融杂技与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以真实动人的表演传达剧作的核心主题与思想内蕴。在音乐、灯光、影像、道具等的辅助下,主创团队通过充分挖掘舞台空间潜力,并结合演员的精彩表演,为观众营造了沉浸式的观剧体验,使其更易与角色共情,从而产生戏剧的“卡塔西斯”效应。
  • 王玥潼, 陈戎女
    四川戏剧. 2025,(3): 86-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熊式一根据传统京剧《红鬃烈马》改编的四幕英文话剧《王宝川》在海外广为流传。以20世纪30年代的国外评论等文献资料为蓝本,从文本和舞台两个层面可以见出该剧在现代戏剧形式上的具体表现主要在于戏剧结构、语言风格、舞台设置等方面,而形成这种戏剧特征的原因在于作者个人经历与创作需求两个方面的影响。正是因为吸收了西方现代戏剧之精华,该剧才能够在西方剧场中大受欢迎,常演不衰。
  • 视听探索
  • 王真, 师志豪
    四川戏剧. 2025,(3): 92-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电影工业化生产的浪潮中,国产商业大片的主流化转型构成了新主流电影创作的核心发展脉络。近年来,新主流电影通过工业化生产体系的建构,逐步呈现出精品化、精致化和精良化的制作水平。本研究以电影工业美学理论为方法论支撑,聚焦电影工业生产体系的实践逻辑,从新主流电影之基、新主流电影之维与新主流电影之径三个层面展开论述,探讨了再造空间与产业空间的影像生产,主体创作(制片人和导演)与产业形成的工业美学价值理念,为观影受众提供了平民化、大众化的想象电影,从而满足不同群体的视听体验。这一路径的持续深化,推动新主流电影的高质量创作,助力我国电影强国之路的建设。
  • 公蒗蒗
    四川戏剧. 2025,(3): 97-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展现小屯关索戏的《傩》、以万载傩舞为载体的《傩之恋》、以南丰傩舞为题材的《桔乡傩缘》、以乐安傩礼贯穿的《大傩·董春女》是为数不多的傩文化电影。这些影片集中运用还原仪式、穿插傩元素、增加审美异趣等手段,以实现傩文化电影风格的全景建构;并通过与类型化故事进行融通,呈现出自然景观、通俗故事、民俗风情的尽力融合。与其他类型的民俗电影相比,傩文化的影像表达主要重在民俗事象形式的凸显,意义世界的建构还处于模糊阶段。“好的故事”是傩文化电影内涵提升的重要路径,民俗影视化表达应追求成为“历史的景片”。
  • 黄筱玥
    四川戏剧. 2025,(3): 102-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不可忽视地位的的电影人邱刚健,集编剧与导演于一身,其作品丰硕,创作的多部作品成为了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贡献颇丰。他的电影创作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契合港台电影发展的重要时代。对邱刚健电影剧作的整体性观照,回溯其剧作不同阶段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意义,对当下电影和剧作创作可以提供正向和反向的参考。
  • 潘倩文
    四川戏剧. 2025,(3): 108-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戏曲是集文学、音乐、舞蹈、杂技等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具有丰富的视听元素。电子媒介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电视的诞生一方面为戏曲的传播提供了重要载体,另一方面,戏曲也以多种方式参与电视剧的情节叙事、人物塑造、情感表达等。意境是我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指景与情的融合,电视剧作为一种视听艺术,其戏曲意境的建构为声音、景观、情感的深度融合,既展示出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也丰富了自身的文化意蕴与审美表现。
  • 郭怡然
    四川戏剧. 2025,(3): 112-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具有认知层面与经济层面紧密融合的多维度特征,本文基于消费主义理论视角,分析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从符号建构、人际链接、审美满足三个维度思考四川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策略,以期推动四川文化产业在网络文学与影视融合发展中的持续繁荣。
  • 文化融通
  • 王良成
    四川戏剧. 2025,(3): 116-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明清传奇通论》是俞为民先生新近出版的力作,这部著作不仅能让读者看清明清传奇发展的全貌,而且还能看到明清传奇发展长河中的一个个闪光点。此外,《明清传奇通论》还是一部鲜明体现俞为民先生治学原则与学术追求的优秀著作,尤其是“在乎发明,不在乎发见”“趋新而不畔其规”等治学原则,更可为当今学界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毕竟,新材料不是学术创新的唯一逻辑起点,它只是学术研究的另一种价值取向和研究范式,从寻常文献中发现或总结当今学界尚未发现的观点与规律才是学术研究的终极目的与常规方法和路径。
  • 张羽华
    四川戏剧. 2025,(3): 120-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乌江流域作为长江流域的重要支流,分布在此的乡村戏剧文化持续受到学界关注。其中,傩戏祭祀仪式是评判乡村戏剧文化丰富意蕴的主要依据,也是傩学界研究的重点,其发生学研究已在广泛的傩学研究领域有所触及。本文根据乌江流域乡村傩戏祭祀仪式历史发展脉络,认为其在乡村社会生活发展过程中具有巫文化的想象性、宗教文化的神秘性、时空表演艺术的审美性等多重文化属性。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积极推进乌江流域乡村傩戏祭祀仪式的传承与发展、转化与创新,有利于提升乡村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乡村社会治理。
  • 温芳
    四川戏剧. 2025,(3): 124-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影视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不是一个新命题,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文旅融合实践的深入发展,“影视+文旅”的跨界模式再次成为备受关注的时代议题。影视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及外延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演变,影视与文旅是相互成就的关系,社交媒体赋能影视和文旅传播、消费者沉浸式体验需求及讲好故事的内容属性构成其融合发展的底层逻辑。新时代影视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包括:树立多元主体相融共生理念,创作以文化为核的文旅融合影视精品,延伸影视文旅全产业链,提升影视文旅融合多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