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2期 出刊日期:2025-02-25
  

  • 全选
    |
    百家新论
  • 康尔, 徐望
    四川戏剧. 2025,(2): 6-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康尔,艺术理论家、评论家、剧作家;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大学艺术文化研究所所长;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艺术评论学会戏剧专委会主任,曾应邀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担任过主讲。理论代表作有:《西方电影导读》《电影艺术通论》《艺术原理通论》等;剧本代表作有:话剧剧本《书香茶楼》《开心茶楼》《激辩38天》《中山码头》《守岛英雄》《金陵夜归人》《万象归春》,电影剧本《我给爸爸加颗星》,电视剧剧本《鸽友》《紫玉金砂》,广播剧剧本《茅以升·1937》等;戏剧评论代表作有《论喜剧性的营造策略与方法》《表象之下的深刻蕴含——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现象学解读》《罗伯特·麦基的叙事理论批判》《悉德·菲尔德剧情片叙事理论评析》《论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的变异与升级——以奥斯卡最佳影片〈逃离德黑兰〉为例》等。理论成果获得过中国电视“金鹰奖·理论奖”、中国曲艺“牡丹奖·理论奖”;创作成果两次获得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两次获得中国话剧“金狮奖”,三次获得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曾获教育部“全国艺术教育先进个人”荣誉奖章。
  • 赵建新
    四川戏剧. 2025,(2): 12-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4年戏曲艺术的创作和演出基本呈平稳态势。从年初持续到岁末的20余次戏曲展演渐趋平台化与机制化;戏曲人才培养模式也向专业化和常态化发展;戏曲学科发展与三大体系建设卓有成效,梅兰芳研究正成长为学科的重要增长点;戏曲剧目创演方面,小剧场做足大文章,老题材尽显新面貌,整理改编传统剧目和一系列经典折子戏是本年度的精彩华章;本年度行业热点关注“戏曲破圈”,聚焦“人工智能”;围绕青春版《牡丹亭》首演20周年纪念活动,总结戏曲艺术创新发展经验;“全国南戏展演”搭建古老剧种“朋友圈”;昆曲界挖掘宫廷戏曲资源,打造经典演出新路径;沉浸式演出亟待规范有序。
  • 特别专题/中国电影年度总结与前瞻(主持人:陈旭光)
  • 陈旭光
    四川戏剧. 2025,(2): 2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陈旭光, 卢玥
    四川戏剧. 2025,(2): 2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4年中国电影在“现实关注”“家庭伦理”与“类型多元”的张力间探索前行。电影市场票房增速放缓,新主流大片遇冷,头部电影稀缺,中小成本的现实题材作品关注现实境遇、以“温暖”叙事传播现实精神,在“直面现实”与“缝合社会”之间讲述本土化的“中国故事”;家庭伦理题材电影深耕中国式家庭的结构性变化与寓言性图解,拓展现实题材领域与满足当下需要的创新表达方式;类型格局上,喜剧、悬疑、科幻和动作电影等重要类型的优质电影仍然具有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的较强号召力,喜剧类型电影在供给数量及票房贡献上表现尤其突出,新锐女导演推出新质作品为电影市场注入活力,纪录片与艺术电影登上国际舞台,动画片以奇幻唯美的镜头展现民族内核文本,满足“想象力消费”的生产与“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
  • 杜天笑
    四川戏剧. 2025,(2): 28-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被称为“AI电影元年”的2024年度,人工智能技术渗透进电影生产的各个环节,也重塑着人们对于电影的感知。本文就2024年度电影研究对人工智能的讨论进行回望与综述,从“算法诗学维度的探索、电影工业美学的更新、AI生成影像本体论的建构”三个面向,及媒介转向、后电影、真实性、后人类、人机关系、新质生产力等关键词辨析,以期勾画出2024年度电影研究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学术成果之争鸣与转向。
  • 宋法刚, 李潇微
    四川戏剧. 2025,(2): 36-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5年中国电影春节档的6部上榜影片,虽然票房差异较大,但质量水准、审美体验等方面都各有千秋。无论是题材的非现实性还是类型的延续性,都让2025年春节档电影成为一种新型消费模式的探索与尝试,尤其是《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现象级票房的诞生,同样呈现出观众的审美及消费趋向的走势,其背后是电影产业化在新阶段的多元生态的嬗变和发展。
  • 戏曲研究
  • 王琳, 刘雅文
    四川戏剧. 2025,(2): 41-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萧史弄玉故事为本事的剧作最早出现于宋元时期,明清时期随着个性解放思潮的兴盛,相关剧作出现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萌芽,反映了女性思想解放的初步进程,并成为近现代相关剧作中弄玉对爱情自主追寻的先声。同时,明清时期相关剧作日益与政治结合,教化功能增强,教化内容由宣扬伦理道德,变为树立君主权威、巩固封建统治。这样的流变特征不仅在元明清时期以萧史弄玉故事为本事的戏剧作品中有所体现,也与这段时间内大量爱情婚姻剧的发展轨迹相契合,由此可窥见元明清戏剧作品呈现出的独特时代风貌。
  • 周固成
    四川戏剧. 2025,(2): 47-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明代宫廷西游戏在演剧主题方面或匡扶社稷、或宣讲有道、或娱乐众生,强调戏曲礼乐的教化作用;在演剧艺术方面,追求曲词雅丽、排场宏大、冠履繁多、服饰精美等。这些演剧活动既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精神,又体现了古人对戏曲舞台审美的精益求精,可为当今戏曲的主题创作、舞美艺术构建以及戏曲传播等方面提供有益借鉴。
  • 丁芳
    四川戏剧. 2025,(2): 52-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牡丹亭》中之所以会出现“气酸性木”的柳梦梅,是因为在汤显祖的友朋中存在王生、黄生、周宗镐等极度贫困、无以谋生的底层文人,兼以汤显祖的个人遭遇,引发了其对底层文人治生问题的关注。汤显祖对柳梦梅、陈最良穷酸之气的描写基于对底层文人的现实观照,由此深化了《牡丹亭》的主题,贡献了戏曲行当束缚下的新型人物,对晚明爱情传奇创作与欣赏中的套板心理也有一定的解构作用。柳梦梅、陈最良与全剧各类底层人物一起,在《牡丹亭》的高雅中投入世俗气息,丰富了《牡丹亭》的审美品格。
  • 杨雯
    四川戏剧. 2025,(2): 56-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京剧声腔来源广且纷繁复杂,除了[西皮][二簧]声腔自成体系外,小众且独特的[南梆子]声腔作为京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值得重点关注。2024年是京剧大师梅兰芳诞辰130周年,一系列纪念活动相继展开,随着“梅派”经典剧目的轮番上演,[南梆子]再次引发热议,这一古老的声腔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愈加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 罗英
    四川戏剧. 2025,(2): 60-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守正创新”是新时代赋予川剧的文化使命。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守住川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根脉,是新时代川剧艺术发扬光大的基本导向。本文以第六届川剧节暨四川省第二届川剧汇演参演剧目《焚香记》为例,从“老戏新排,老戏精演”角度入手,通过全剧音乐风格的总体设定、全剧音乐布局解析和具有典型性的案例分析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对川剧音乐如何在新时代做到守正创新,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出实践理论参考。
  • 曾艳
    四川戏剧. 2025,(2): 64-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春版·赣剧《红楼梦》是编剧、导演、服装、灯光均为跨界合作的结果。跨界合作可以促进各大院团优势互补,排出高质量好戏,激活消费市场,但也有可能导致各剧种间的趋同化发展。因此,保持独特的音乐风格、提升各院团的独立创作能力是增加剧种辨识度的可行途径。
  • 戏剧空间
  • 王衡, 姚丽婷
    四川戏剧. 2025,(2): 68-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延安时期,戏改运动既是陕甘宁边区文艺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是边区政府进行社会教育的重要依托与抓手之一。为了提升边区干部群众的文化、思想与政治素养,增强其自觉意识,激发其革命热情与抗战建国的使命感,进而将他们“组织起来”,以配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化、政治、经济和军事体系建设,并满足战争背景下生产劳动、政治宣传与军事斗争的现实需要,边区文艺界在自行探索的基础上,自觉以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政策尤其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引,通过民族化、大众化和时代化的戏剧改编、创作与演出活动,深入推进戏剧改革,构建为工农兵及抗战建国大业服务的人民戏剧体系,积极发挥戏剧艺术的社会教育功能,既为边区的文化建设及根据地和解放区优良文艺传统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抗战的胜利及革命事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 刘艳卉
    四川戏剧. 2025,(2): 75-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智能融入编剧,并不意味着剧作者的主体地位受到动摇。这种人机协作的新编剧模式,必将催生新的编剧思维与创作习惯,因此,探索新形势下的编剧理论和策略十分必要。通过实践研究发现,在人工智能辅助编剧实践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大模型创作的优势与不足,注意建立结构化的创作思维,做到提示语清晰、具体、规范,及时介入基本构思、人物设定、分幕大纲各阶段,同时培养识别和修改剧本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人工智能在编剧领域的创新发展。
  • 姬沛, 王一丞
    四川戏剧. 2025,(2): 81-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儿童剧场是儿童观赏或直接参与表演的戏剧艺术形式,其空间构建、主题选择与演出形态有别于一般的剧场形态,有着其独特要求。在空间构建中,儿童剧场需巧妙叠合物理空间与精神空间,保证受众于儿童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嵌入式达成教育目标;在主题选择上,儿童剧场需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与精神困境,将剧场表演与真实生活有效联结;在演出形态上,儿童剧场应以“戏剧+教育”的模式为主,确保戏剧性与教育性目标的双重实现,从而发挥“以文化人”“以艺通心”的艺术教育功能。
  • 汤平
    四川戏剧. 2025,(2): 85-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16世纪末将人物肖像画带入英国戏剧文本和剧院表演的先锋,莎士比亚将戏剧和绘画这两种艺术形式巧妙结合在一起,使作品充盈丰富的图像话语,具有“诗如画”的美学特征。《第十二夜》是莎翁喜剧创作的巅峰之作,也是视觉艺术表现最为强烈的一部作品,呈现了大量关于“看”“眼睛”“肖像画/画像”等视觉修辞。剧中的肖像画相互关联,层层推进,使图像与文本相互渗透融合,共同形塑了整部戏剧的诗画关系的张力。本文从《第十二夜》中的“肖像画”入手,结合早期现代英国肖像画时尚语境,采用语象叙事理论分析肖像画在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和凸显戏剧主题的强大叙事功能和美学价值。
  • 王丽
    四川戏剧. 2025,(2): 90-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歌队”作为构成古希腊戏剧的重要一环,不仅体现了戏剧艺术的普遍性,还反映出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独特性和复杂性。本文以古希腊三大悲剧为研究对象,通过历时性角度梳理“歌队”的起源与演变轨迹,并结合共时性分析,比较其在戏剧功能和审美意图上的差异。此外,本文还探讨了当代戏剧舞台中“歌队”的实际运用,从而揭示其在人类情感表达及戏剧本体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 视听探索
  • 陈晓云
    四川戏剧. 2025,(2): 94-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被誉为“叙事思想家”的波兰裔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对偶然性与命运之间看似矛盾的悖论式关系的表达,呈现出一种迷人的诡魅特征,并由此完成了独特的电影叙事结构模式的创造。跨文化背景下中国电影批评对于这位导演及其文本的探究与阐释,形成了不同的解说。
  • 许芮祥
    四川戏剧. 2025,(2): 99-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无限循环结构自20世纪40年代起在电影中兴起,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在电影之中已经占有了一席之地。本文将从无限循环结构的历史沿革谈起,从时空设定、叙事方式以及视觉造型三个角度分析其常见模式以及一些需要遵循的创作要点,同时梳理无限循环结构影片常见的内核以及潜在发展空间。
  • 李祉萤, 黄望莉
    四川戏剧. 2025,(2): 104-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80年代,在建立人的主体性的文化主潮下,中国电影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试图帮助大众梳理面对新秩序时所产生的情绪,以及为未来创作争取更加积极、自由和浪漫的空间,于是诗性的创作取向,在中国社会文化中被突出和强调。本文从写意性、抒情性、情绪结构等因素入手,力求解读20世纪80年代电影中现实主义叙事的诗性取向。
  • 刘逸飞
    四川戏剧. 2025,(2): 108-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和谐是贯穿中国文艺史的重要概念,和谐美学是建构中国本土电影美学的重要理论资源。作为形成叙述的中国民族电影之滥觞,家庭题材电影是探讨中国电影和谐之美的理想对象。新时期家庭题材电影通过物像呈现与技法调度传情言志,表现出对素朴和谐、对立崇高、辩证和谐三种不同和谐美的追求,触及人性本质、生命价值等重要命题,在不断完善审美表达的同时也为人们思考中国电影的美学特质带来启发。
  • 侯小天, 王庆福
    四川戏剧. 2025,(2): 114-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合拍纪录片是跨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路径之一,但是单纯的内容共创无法深入到话语的共通,需要一种事关人类共同情感的共情传播来化解传播困境。中日合拍纪录片《世界遗产漫步》充分发挥共情传播在跨文化对话中的重要作用,在叙述主体、话语主题、意义建构等层面实现了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未来合拍纪录片讲述中国故事也应以共情传播为切入点,以夯实共情基础、注重共情特征、重构共情话语等手段,推动中国故事的全球传播。
  • 文化融通
  • 张晓华
    四川戏剧. 2025,(2): 119-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沉浸式技术的不断更新与进步,我国沉浸式文旅项目和文艺作品层出不穷,进而也带动了该技术在不同环境和场景中的拓展与应用。近年来,一批创新展览项目出现在美术馆公共展陈空间中,此类项目巧妙融合展陈内容与表演互动,呈现出创意多层次、样式多元化的特征,受到了年轻群体的广泛关注。在加快形成与发展文化和旅游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大背景下,或可成为整合旧有艺术形式、释放科研生产力、推动建设新型载体、高效配置创新资源的新路径。
  • 伏菊英
    四川戏剧. 2025,(2): 123-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浪潮下,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近年来,诸多机构积极投身于非遗保护的实践探索,为四川省本土文化的延续与发扬注入了新活力。本文以四川省图书馆为例,深入剖析非遗保护工作的实践举措、遭遇的挑战及应对策略,力图展现非遗保护的现状与未来趋势,旨在为同类非遗保护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推动非遗保护事业向前发展,让四川非遗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 李涛, 黄山鹰
    四川戏剧. 2025,(2): 126-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巴渝舞是古代巴郡渝水地区的民众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孕育出的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本文基于文化生态理论,以自然与社会环境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巴渝舞在其生成与发展过程中所受到的文化生态环境影响,并提炼出巴渝舞所具有的鲜明文化特征,从而阐释文化生态环境对巴渝舞的浸润作用及其与巴渝舞文化特征生成之间的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