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9期 出刊日期:2024-09-25
  

  • 全选
    |
    百家新论
  • 于鹏, 陈敏
    四川戏剧. 2024,(9): 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欧阳予倩于1958年撰写的《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最新最美的戏剧艺术》一文对中国戏剧的愿景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新的内容、新的形式。以革命的现实主义结合革命的浪漫主义书写当下社会的真实,这就是新的内容;为表现新的内容,选择或创造一个适当的形式,这就是新的形式。具有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的戏剧便是最美的戏剧,这个“美”既包括戏剧形式美,也包括代表中国人民的戏剧形象美。《雷雨》《茶馆》《桑树坪纪事》三部原创话剧便是实践“最新最美”“中国形象”的精品,本文拟通过再探这三部剧作的余温看中国戏剧创作的高峰时期。
  • 特别专题/川剧保护传承立法
  • 袁艺, 陈智林, 谢竹峰, 郭勇, 杜建华
    四川戏剧. 2024,(9): 1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规划》编制工作组
    四川戏剧. 2024,(9): 14-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时代川剧发展危机与机遇并存,通过数据分析、实地调研、学者研讨和数据汇总,发现川剧保护传承面临着市场萎缩、观众流失、演出团体生存艰难、从业人员老化、人才培养断层、大众接受多样化等现实问题。基于此,报告建议在优化区域统筹、加大资金政策支持力度的基础上,以院团改革、人才储备、繁荣创作、普及引导和文旅融合等措施来推进川剧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目标的实现。
  • 程序
    四川戏剧. 2024,(9): 19-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的颁布施行,不单具有非遗法律保护层面的单向意涵,还有着中国戏曲文化再造的判定意义。在包括中国传统戏曲在内的旧文化的认知体系重塑过程,有一个由西学基准到中国主体再确立的发展变化,揭示出这样的一个历史过程,有助于人们更清晰地体认到今天制定条例的内在逻辑所在,以及条例通过并实施对中国戏曲的文化再造所具有的标识性含义。
  • 戏曲评论
  • 李祥林
    四川戏剧. 2024,(9): 25-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今我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在四川。羌族戏剧是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戏剧共同体的组成部分。作为文化遗产和民俗艺术,羌戏在川西北羌族民间的主要种类有释比戏和花灯戏。关于羌族花灯戏,《羌族词典》有记载,《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羌族卷》为之设有条目,文章立足艺术人类学,结合文献调研与田野调查内容,就羌族花灯戏相关问题加以辨析。
  • 李彩云, 任刚
    四川戏剧. 2024,(9): 3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清初遗民而言,直面生死并阐述自己的生死观既关乎节义操守的秉持与否,也影响人生意义的求证成败。相比正统庄重的诗文,作为“余事”的杂剧因其书写规制和写作特色更能反映清初遗民的生死观。基于题材敷演的形式需要与心迹剖白的情感选择,清初遗民杂剧对生死观的表达更具文体优势。具体而言,以生喻死、生难死易、有托于生为清初遗民杂剧表达生死观的具体策略。从清初的时代特质、遗民的隐伏心绪以及杂剧的文体品格三个方面进行考察,可知清初遗民杂剧对生死观阐发的多维意涵。
  • 孟欢
    四川戏剧. 2024,(9): 35-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传统的麻风故事中,男性通过对女性的疾病想象与道德期待缓解自身对麻风病的恐惧。清末民初陈天尺创作的戏剧《病玉缘传奇》不再是关于男性欲望和恐惧的书写,而以纯粹的爱和同情化解疾病威胁,表现出对麻风女病人命运的关心。剧作淡化了传统的贞洁话语,对“过癞”习俗进行道德思考,在对麻风病的社会改革中重视女病人的经验,扩展了女性的社会活动空间,不足之处在于缺少对女性自觉的描写,女主人公依然是满足男作家期待的产物。
  • 黄露, 赵亚如
    四川戏剧. 2024,(9): 40-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860—1960年,粤剧在泰国的传播发展经历了从萌芽到落地生根、繁荣、式微又渐入复兴的过程。粤剧作为华人华侨与本民族连接的纽带,其在泰国的传播最初伴随着逃避战乱与自然灾害的中国民众及华工前往泰国而缘起。泰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华人、华侨社群,特别是粤语方言群体的扩大,对粤剧的传播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20世纪中期,泰国的“唯泰主义”政策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对华人、华侨的排斥和迫害致使泰华粤剧发展萧条。经过粤剧爱好者和艺人们的不懈努力,又逐渐复兴。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粤剧在泰国传播发展的影响因素、戏班以及剧团演出情况等的梳理,呈现了时代变迁下,粤剧在泰国传播发展的兴衰循环。
  • 康光磊, 焦敬华
    四川戏剧. 2024,(9): 45-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世纪以来,学界关于元明清戏曲改编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包括跨文体和古人古事改编在内的取材研究,二是包括改编内容、方式、动因、效果、理论在内的综合研究。今后,元明清戏曲改编研究可在四个方面拓展和深化:重估古典戏曲改编的价值,注重其文献价值与戏曲史意义;从生产、传播和接受的角度把握改编作品,注重整体性研究;加强对戏曲与小说等俗文学文体关系发生的阐释,注重文体学研究;重视俗文学文体处理同一题材时的规律探讨,注重差异性研究。
  • 戏剧空间
  • 杨乐
    四川戏剧. 2024,(9): 50-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央戏剧学院实验话剧院这一新型、示范性剧院的组建与发展,体现了文化部繁荣话剧的努力,同时是以欧阳予倩为核心的戏剧家戏剧理想的实现。它的成立不仅帮助了中央戏剧学院的教学工作,也宣告话剧向传统学习、建立民族化表演体系有了新的平台。通过古今中外的经典剧目与现代剧目的排演,实验话剧院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和我们民族的演剧传统方法结合起来,创建了我国自己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演剧体系,从而给首都的城、乡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在话剧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今天中国话剧的发展及剧院建设指明了前行的道路与方向。
  • 张毅
    四川戏剧. 2024,(9): 56-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立剧专在江安办学6年有余,大量史料表明其最突出的成绩表现为四个“最”:名家云集最多的时期;培养人才最多的时期;公演话剧最多的时期;戏剧教育管理体系初步形成且对后来戏剧教育影响最大的时期,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的领导和影响下,又是其师生在创作、演出、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的黄金时期,凸显了重要的戏剧史价值。
  • 胡珺
    四川戏剧. 2024,(9): 64-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朱双云通过《新剧史·春秋》建构了清末民初中国新剧的职业化发展和传播历程。上海业余演剧兴起后,教会学校的西式戏剧、新式中学的杂糅表演和面向社会的公益筹款活动三种形式陆续出现。约1908年起,职业剧团带领商业性新剧向长江沿岸各城市和乡镇呈散点式扩散。《新剧史·春秋》的写作意图包括直接与春柳社等留日剧人的戏剧活动进行比较,以凸显本土剧人对新剧发展的贡献。
  • 尹瑞麟
    四川戏剧. 2024,(9): 71-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谢克纳与巴鲁查为代表的两种立场的冲突是跨文化戏剧史上重要的论争。在现代性的视域下,以谢克纳为代表的普世性观点在时间、空间范畴与“本源与替补”逻辑下无法成为跨文化戏剧的立场与尺度,而以巴鲁查为代表的反普世性观点本质上只是对跨文化过程中各文化元素构成比重与价值进行了调整与重估,并未改变边缘—中心结构这一不平等因素的基础。因此,跨文化戏剧理论的立场是非普世主义,但非反普世主义。跨文化戏剧理论现代性的建构开始于平等的原则,开始于我们认识到话语结构的强调本身就是一种巩固与改造意识的行动,并理解到普世性的存在本身是统治与文化殖民的构造时。
  • 何异艺
    四川戏剧. 2024,(9): 76-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戏剧舞台在视觉空间的内容与形式语言建构上呈现出影像化、媒介化。在当代剧场灯光设计创作中融合或重构光影媒介是一种惯用的创作方法,借用西方现有的较为主流的跨媒介模态分类方式可以将这一现象划分为三个类型:媒介混合型、媒介指涉型、媒介转换型。这种跨媒介性的方法一方面带来当代剧场艺术在形式语言表现层面的超越,另一方面,扩展和激活了创作主体的观念边界和受众对于当代剧场艺术的视觉感知与想象。光影媒介融入剧场空间视觉建构,只有将其视为一种方法论的参考与借鉴,而不仅仅是简单挪用其媒介特性时,才会获得与扩展自身相匹配的地位和边界外延。
  • 影视关注
  • 侯光明, 杜若飞
    四川戏剧. 2024,(9): 82-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典电影叙事学和中观叙事研究等对于电影本体进行叙事研究的理论往往挪用非电影语言媒介叙事学作为理论基础,默认“电影可以叙述事件”这一前提。而早期电影中字幕卡和解说员的在场则意味着单纯的电影语言确实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叙事障碍。为了解决电影语言与电影事件叙述之间的理论鸿沟,布朗·W等学者提出了电影前叙事理论。电影意象叙事思想认为电影叙事的核心在于意象而非情节,兼有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的双重意蕴,为电影前叙事理论提供了跨文化的理论支撑与发展潜力。电影语言中的画面被观众理解成为意象,意象的群组在时空关系下构成现象,多重现象遵照最小路径原则下的递归过程生成事件,并成为主流电影叙事理论的自然叙事预建构环节。电影意象叙事思想并不反对主流电影叙事理论,而是作为电影前叙事理论的补充与发展,连接电影语言与电影事件叙述的桥梁,是包容多种叙事理论与实践的开放理论。
  • 吉平, 贾曼茜
    四川戏剧. 2024,(9): 89-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景观具有着强烈的自然属性,也有着鲜明的社会属性;既能折射出一定的人地关系、社会关系,亦能凸显出一个民族的纵深历史与人们的信仰。西部独特而鲜明的景观是丝绸之路题材电影中不可或缺的叙事元素,它们在辅助影片完成叙事的同时承载了更为丰沛的内涵指涉;并以鲜明的镜像表达和意象呈现形成了一个富有张力的视觉图景。丝路题材电影在影像表征上包含着哪些类型的景观,且这些景观又指涉与蕴含着何种深层意义?对这个问题的思虑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探析丝路题材电影中的景观审美特征及叙事话语体系构建,亦将有利于丝路题材电影对丝路文化与丝路精神进行更好地传播与推介。
  • 武建勋
    四川戏剧. 2024,(9): 94-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设电影强国目标下,艺术电影发展是重要的衡量指标之一。中国当下艺术电影领域还未达到欧洲市场的成熟度,艺术电影的发展仍然面临诸多瓶颈,都需要根据艺术电影特性和电影市场特点进行针对性创新。基于如何有效地在中国高质量推广艺术电影这一命题,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进行了诸多探索,也成为了中国领先的艺术电影推广组织,将其一系列探索作为研究案例具有一定参考性。通过研究,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的推广主要表现为片源、渠道、受众的三重聚合,为中国艺术电影高质量推广提供了宝贵经验。
  • 王淑娇
    四川戏剧. 2024,(9): 99-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弗里兹·朗的表现主义电影《大都会》,是一部展示现代工业城市未来科幻景象的想象性文本。本文旨在以《大都会》现代城市及其空间概念阐释的既有研究为基础,在魏玛传统文化主题、表现主义艺术风格、20世纪早期城市语境等更大时代性语境中,探讨作为“协调者”的弗里兹·朗是如何在都市固有矛盾话语基础上,实现象征更高层面的总体性与完整性的永恒和平想象的。
  • 刘伟
    四川戏剧. 2024,(9): 104-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宇宙探索编辑部》以探索外来文明为外显线索展开具体叙事,其隐藏的内核却是表达人类关于自我与哲学的探寻和感悟。电影中的两大主题——人本主义和探索精神贯穿始末,而这两大主题实际上早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已有彰显。若将电影置于中国古代文论语境下,以虚实相生的理论视角加以重新剖判,可体知电影中运用的人物实幻交叠与伪纪录片拍摄手法均蕴含着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与独特的审美韵味,值得细细品鉴。
  • 非遗保护
  • 白海川
    四川戏剧. 2024,(9): 108-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川剧打击乐是川剧音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丰富的节奏和变化,为川剧表演增添了韵律和张力。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和观众需求的多样化,川剧打击乐也面临着传承困难和创新缺乏的双重挑战。当下川剧打击乐迫在眉睫的问题是解决其传承推广困境和深化其主体创新性,它不仅关系到川剧音乐艺术的发展和繁荣,也关系到川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 唐春梅, 郝雯婧
    四川戏剧. 2024,(9): 112-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川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更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对外传播好川剧,有利于以川剧为载体对外传播中国声音,提升文化国际传播力。媒体深度融合时代,川剧的对外传播要契合时代发展需求,在梳理分析川剧对外传播中的困难与障碍基础上,探索川剧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和“走出去”之路:以“大翻译”战略传播观强化对外译介,以“中国特色”构建新时代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同时寻找契合媒介融合环境的戏剧“场”,进而推动川剧文化以更多元的方式实现传承和传播乃至走向国际市场,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自强促进全球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从而进一步助推我国文化强国建设。
  • 戴先英
    四川戏剧. 2024,(9): 117-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戏曲跨文化传播是戏曲当代传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我国传统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黄梅戏,其跨文化传播活动成效显著,值得关注。论文从文明交流互鉴视域分析黄梅戏跨文化传播的历史与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为黄梅戏乃至其他剧种的跨文化传播提供参照。
  • 吕福龙
    四川戏剧. 2024,(9): 121-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文化融合的视角来看,戏曲短视频的创作其实是一个探索戏曲现代化的过程。为了保证这一过程的实现,戏曲短视频的创作应当坚持适应、融合与新生三步走发展策略。首先,应当适应短视频的创作理念去突破传统戏曲的创作与表演形式,充分表现戏曲在纾解情绪、启迪思想、表演技艺、唱腔以及戏谑等方面的魅力;其次,应当融合经典戏曲的独特艺术魅力,以此来锻造戏曲短视频的核心竞争力;最后,应当以广泛流行的戏曲短视频所传达的艺术魅力为载体,探究现代戏曲的创作理念。如此,方能为新戏曲的诞生奠定基础。
  • 罗凯, 严蓉
    四川戏剧. 2024,(9): 125-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手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主要用于表现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精神、知识等,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特点。公共文化空间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公共性,包含人、公共空间和文化活动三个构成要素,是体现时空结构与文化关系、集中展示文化传统及文化模式的场域。本文对四川传统手工艺在公共文化空间下的保护现状和传承路径作了分析研究,并结合实际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性策略。
  • 文化融通
  • 梁怡迪, 潘健华
    四川戏剧. 2024,(9): 128-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戏曲服饰抽象纹样是对丰富的感性材料去伪存真的凝练。戏曲服饰抽象纹样的造物路径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舍弃表象体现本质,这是戏曲艺术虚拟假定的使然;提取特点融合技法,这是戏曲服饰装饰手段的集约;传达情感塑造角色,这是戏曲人物身份性格的外化。虚拟与唯美的抽象纹样,是戏曲服饰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设计师综合展现角色的有力手段,也是戏曲服饰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 翁飞帆, 丁铮
    四川戏剧. 2024,(9): 132-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园林与剧场设计虽归属不同的学科领域,但在诸多方面存在紧密的关联。中西方古典园林时期,凭借人们对物质及精神世界的追求,戏剧展演与园林生活得到贯通,通过与剧场在设计上的融合,园林空间开始突破原定的形式与功能,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园林剧场形式。本文以中西方古典园林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及案例研究的方法对其中各类园林剧场形式进行了归纳梳理与特征分析,并探讨了该现象的发生机制及根本原因,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补充。
  • 刘彦
    四川戏剧. 2024,(9): 137-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川剧是川渝地区共有的精神食粮和文化符号,也是不可分割的文化纽带,更是彰显文化自信的源泉。多年来,两地携手并进,共同致力于川剧文化的传承创新和繁荣发展,虽有起色,但振兴之路依然坎坷。绵延三百余年的川剧文化,迫切需要走出发展的困境。当前,数字技术突飞猛进,为文化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引擎和新动能,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汇聚两地川剧文化资源,统筹利用已有数字化成果,借助前沿数字技术以共建共享思维建设川渝地区川剧文化数字化共享平台,既是响应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之举、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也是促进两地川剧文化机构(单位)数字化转型升级、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关键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