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7期 出刊日期:2024-07-25
  

  • 全选
    |
    百家新论
  • 夏波
    四川戏剧. 2024,(7): 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学科是人类对世界(或宇宙)事物及人类自身行为,根据其所具有的某些相对独立性的共性特点与领域而进行科学性划分的知识体系,其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科学性特点。“戏剧与影视学”学科首先应该从建设好应有的师资队伍抓起,真正下大功夫深入探索和建构真正具有原创性和能够自洽的现代戏剧影视学“学科、学术、话语”体系。学科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学科评价原则方法的设定,应当符合人才成长道路及其规律特点要求,同时符合高水平作品和成果的孕育要素构成及成长发展的本质规律性要求。
  • 特别专题/纪念魏明伦先生
  • 朱恒夫
    四川戏剧. 2024,(7): 1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魏明伦的戏曲、杂文、辞赋具有经典作品的质素。它们贴近当下社会生活,反映时代精神;有真知灼见,能发人深省;其语言风格独特,形式新颖。他的戏和文章,会让未来一代一代的人认识20世纪后半叶及21世纪前20年的部分真实的社会生活,会受到纯真之情的感染,会得到真知灼见的教诲,会享受到独特的语言之美。
  • 吴戈
    四川戏剧. 2024,(7): 15-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魏明伦以惊世骇俗的姿态和足智多谋的形象出现在中国剧坛、文坛,被称为“鬼才”。他的川剧创作实践赋予了“振兴川剧”口号以生动、充实的内容;他的杂文创作“鬼话连篇”地针砭时弊,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一时风头无两;他唾珠漱玉的骈文辞赋和诗词楹联,如此广泛地流布市井民间,当代无人比肩。
  • 谢竹峰, 邱子沫
    四川戏剧. 2024,(7): 2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著名剧作家魏明伦被誉为“巴蜀鬼才”,一生致力于川剧创作与革新,为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魏明伦的川剧创作不仅在主题思想和艺术表现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而且还富于深刻的社会意义。经由他的创作,川剧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并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在70余年的创作历程中,魏明伦在人物塑造、主题表达、改编再创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对人与历史、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关系持续深入思考,让川剧艺术由传统走向现代,由民族走向世界,同时十分重视新时代川剧编剧人才的培养,以多种方式推动川剧编剧人才队伍建设。
  • 潘乃奇
    四川戏剧. 2024,(7): 24-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魏明伦剧作中蕴含着浓郁的导演意识。其剧本以舞台演出为目的和核心,以戏剧整一性为标准;他积极吸收古典戏曲时空自由“景随人变”的特点和西方戏剧集中矛盾的“纵切面”手法,充分考虑二度创作中导演呈现的需要。魏明伦剧作中的导演意识主要体现在情节选择和处理、人物塑造、全面调动舞台要素三个方面。
  • 黄俊棚, 张静远
    四川戏剧. 2024,(7): 28-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魏明伦毕生致力于戏剧创作,丰富而沧桑的人生经历也令其戏剧作品中的现实关怀意味浓重,戏中人物显得立体真实,并与观众产生穿越时空的共鸣。这离不开作者的历史观影响。魏明伦的戏剧作品中,既饱含批判一切封建与黑暗的进步史观成分,亦具备关注人民及其在社会历史进步中重要作用的人民史观因素。魏明伦这两大鲜明的历史观,使其得以在看似荒诞叛逆的表现手法背后,为作品设置极为严肃深刻的思想与命题。魏明伦的剧作在其历史观的影响下,适应了“中国式启蒙”时代背景下戏剧革新的需要,而这也是川剧具有内生性和包容性,有能力走向世界的一个典型例证。
  • 戏曲评论
  • 郭丽霞
    四川戏剧. 2024,(7): 33-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清人李玉作《太平钱》传奇,敷演园叟与官家女的故事,系在唐人李复言《续玄怪录·张老》与明人冯梦龙《喻世明言·张古老种瓜娶文女》两部作品的基础上改编而成。对比三部作品可知,《太平钱》传奇以双线结构敷演故事,宣扬姻缘天定,全剧对人物行为及其情感态度的描写皆为深化主题而服务。不同于前两部作品太过理想或现实的婚姻关系,李玉重塑主题,强调命定姻缘的合理性与美满度,其实是对门当户对婚姻观的认可。
  • 黄伟
    四川戏剧. 2024,(7): 37-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粤剧著名女花旦李雪芳于1919至1922年间三次随群芳艳影全女班莅沪演出。其娴熟精湛的表演艺术,美妙动人的圆润歌喉,深得上海各界人士赞赏,康有为将其与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相提并论,誉之为“北梅南雪”两芬芳。李雪芳在沪演出期间,与上海京剧界名流如赵如泉、毛韵珂、李吉瑞、尚和玉、贾璧云、白玉崑等互动频繁,并与南下上海演出的梅兰芳两度会晤,在业界传为佳话。李雪芳热心公益,多次演戏筹赈,救济灾民,给上海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李雪芳在上海的成功演出,极大地提升了粤剧在上海的知名度,推动了粤剧在上海的繁荣。
  • 杨倔鳗
    四川戏剧. 2024,(7): 42-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传统戏曲中的典型男性形象主要包括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武气”形象与才华横溢、风流多情的“文气”形象两种,以女性为主体的作品则往往与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相关。京剧《四郎探母》核心冲突的建构基于男女主人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故为内容上的跨文化戏剧,但其冲突却不像西方大部分跨文化戏剧那般因二元对立造成矛盾的激化与人物的毁灭,而是迎来了杨四郎成功探母返辽后被萧太后赦免的“大团圆”结局。京剧《四郎探母》打破了人们对传统戏曲中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象,以超越时代的性别人设建构塑造了富于人文精神的人物形象。
  • 耿钧
    四川戏剧. 2024,(7): 46-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乾隆晚期访华的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虽以商贸谈判为目的,但却以图文形式记录下途中所观看的三场戏曲表演。与前人记述相比,使团成员首次观察到了唱、念、做、打四功的类型及其艺术特征,以及中国戏曲在时间、空间、道具上的虚拟性演绎手法,在西方发现中国戏曲表演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使团成员威廉·亚历山大所绘中国戏曲表演图像尽管数量不多,却较清晰地传达出诸多戏曲表演信息,且更具情境性,后被大量复制传播,影响甚广。马戛尔尼使团的图文记载为18—19世纪之交西方对中国戏曲表演感受与书写范式的最早范例,内容后被西方国家广为援引,成为其时中国戏曲知识生产的重要一手素材。
  • 戏剧空间
  • 杨晓茁, 李茜
    四川戏剧. 2024,(7): 5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舞蹈剧场《火车站》是青年舞蹈家黎星“城市空间系列”的第二部作品。作为一部舞蹈剧场作品,该剧以创新的方式将现代舞和街舞相融合,摒弃了传统的完整故事线叙事方法,采用碎片化场景呈现,通过七个鲜明的角色的不同遭遇,探索和思考现代空间和时间的问题。该作品将“火车站”作为一个富有内涵的文化符号进行凝练,并讨论了现代空间困境和现代时间焦虑特征,这对于当代舞蹈剧场作品的呈现是一次有益的探索。
  • 刘家思
    四川戏剧. 2024,(7): 55-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红色叙事是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母题,“十七年”时期的红色广播剧文学创作则是其中一道重要的风景线。作家们感应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时代潮流,敏锐地把握当时的独特语境和广播剧文学的艺术特征,从原创起步,夯实基础,又以精品改编壮大规模,形成自身显示度。无论是原创还是改编,都认真贯彻“二为”方针,始终聚焦革命历史,精心选材和构思,多数运用故事套故事的回忆式来讲述英雄传奇故事;始终坚守人民立场,灵活运用对比映衬和虚实结合等多种方法描写人民英雄,突出革命群像,丰富了当代文学人物画廊,反映了时代共鸣;同时,对声音艺术的运用也进行了出色的探索与实践,突出了广播剧文学的文体特征,产生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 丁一
    四川戏剧. 2024,(7): 6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宏观时代背景下,时代和人民更多地要求创作者在民族歌剧创作中融入更多的民族音乐元素,观众也期望能欣赏到更多民族底蕴深厚、民族特色鲜明的优秀歌剧作品。近年来,该类作品在舞台上也多有呈现,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2019年重庆市歌剧院、重庆交响乐团创排的民族歌剧《尘埃落定》。不过该剧虽有一定反响,但仍未臻至脍炙人口、流传广泛的境地。本文选析《尘埃落定》中的典型唱段,就如何将藏族音乐元素融入当代歌剧创作的问题进行了多维度的审视和延伸性思考,以期为提升该类题材歌剧的艺术质量提供借鉴。
  • 孔瑞
    四川戏剧. 2024,(7): 65-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美国当代戏剧家山姆·谢泼德的剧作《献给康斯薇拉的眼睛》,是对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墨西哥作家奥克塔维奥·帕斯短篇小说《蓝色花束》的改编。作品凸显舞台幽灵、蓝色眼睛及理性检视等具有意识形态意蕴的舞台视觉元素,关涉社会伦理、种族政治、国际关系等主题。作品增设舞台女性幽灵形象,呈现创伤附魅之视觉操演;丰富蓝色眼睛视觉意象,增强戏剧冲突和情节张力,揭秘身份政治之隐痛;续编并搬演缔结共同体结局,强调理性检视,探究创伤救赎之道。
  • 黄丽, 张丽花
    四川戏剧. 2024,(7): 70-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娜拉形象对于中国“五四”时期新思想所传播的女性独立和解放有深刻影响,本文就娜拉形象在中国叙事变奏的情况进行讨论,以曹禺及一众描写“中国式娜拉”作家笔下的人物为例,剖析当时新思想与封建主义对抗中存在的问题,思考“中国式娜拉”们难以摆脱困境的原因;同时根据各种研究方法寻找出这些娜拉们身上的异同点,寻找摆脱旧思想束缚的方法。“中国式娜拉”们面临的问题绝不是一时的,也不是一个人的,而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铸就的发人深省的一问。
  • 影视关注
  • 濮波
    四川戏剧. 2024,(7): 75-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电影文体论研究隶属于中国电影学派,在学理上,凸显“中国性”“民族性”是它的根基,需要解决中国问题(主题)、中华民族性和中国电影生产之间的内在张力问题。本文重点:第一在于定义何为中国电影文体论,即它是一种洞察和分析电影表意的哪种元素组合、何种路径凸显为具有文体命名特征之媒介和母法的理论;第二在于建立该理论的框架,它包含本体论、形态论、生成论和创造论;第三在于揭示该理论体系中的价值和方法论。其中,电影文体的生成路径,即从“工业外部”“工业内部”“作者意向性”之三元性路径生成,为生成论的重点。
  • 何晓军
    四川戏剧. 2024,(7): 82-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早期电影在曲折中逐渐发展起来,内含独具特色的美学品格,在电影素材来源、风格特色、创作导向、价值追求等方面呈现出成熟的美学品格。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早期电影的美学品格展开探究,既能有效理清我国电影美学发展的学理渊源,又能为我国当代电影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美学启示。
  • 杜鑫
    四川戏剧. 2024,(7): 87-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电视动画因其家庭式传播空间和青少年儿童受众的特殊性,肩负着向青少年儿童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精神的重任。紧密契合时代精神和诉求,艺术化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现实题材电视动画创作,备受国家重视。本文阐述了国产现实题材电视动画当下的创作困境,并探讨了该类型电视动画的创新路径。
  • 张登峰
    四川戏剧. 2024,(7): 91-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期,中国电影中的“父亲”形象发生了重要调整和改造。80年代中国电影借由大写的“父亲”反思历史传统和文化习性,由此组成了“文化现代性”工程的一部分;90年代中前期电影中“父亲”的失语将这一时期的电影塑造为“子一代”的艺术,表述着青年群体激进的文化态度;而从90年代末期开始,“父亲”在银幕上再度回归,“父权”的确立构成了社会象征秩序的再生产,社会被重新结构化和等级化。在21世纪之初,通过“爱的奉献”构建起来的“慈父”模式成为新型的情感叙事法则,“父亲”被彻底改写成为充满温情和责任感的文化形象。90年代中国在社会文化转型的过程中形成了去中心化和去历史化的现实状况,因此,确立以“父权”作为象征形式的社会结构成为重新获得现实感和意义感的文化策略,同时它也意味着中国社会进入了文化重构与现实重组的新的历史时期。
  • 李玫琦
    四川戏剧. 2024,(7): 97-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欧阳予倩编导于1934年的电影《新桃花扇》,对孔尚任的昆曲《桃花扇》进行了另类的改译。它借鉴了原著的才子佳人模式,又受到欧阳予倩过往的见闻与编导经历的影响,在戏拟原著的基础上又进行了现代解构,将之改译为当时流行的革命+恋爱模式,构建了充满乌托邦色彩的革命想象,启发了他后来的同题改编方向。他的电影改译兼顾了未知观众和已知观众两类群体的观影需求,而新华影业公司的宣传策略也助力该电影突破原著的精英文化审美趣味和价值立场,赢得平民消费市场的青睐。《新桃花扇》的改译实践丰富了民国电影的先锋探索样貌,也为当下的作品改编提供启示。
  • 非遗保护
  • 肖阳, 赵兴勤
    四川戏剧. 2024,(7): 102-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拉魂腔”,从艺术形态发展的角度来看,大致可以划分作“唱门子”(肇始期)、“对子戏”(萌芽期)、“小戏班”(生长期)、“大戏班”(拓展期)四个历史时期。“拉魂腔”艺人从单兵作战、结对演出到形成班社抱团取暖,再到班社林立聚众商演,一路艰辛,一路成长。通过对其发展轨迹的梳理和艺术形态的剖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民间艺术的内在肌理和嬗变规律。
  • 刘少梅
    四川戏剧. 2024,(7): 107-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川剧作为首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戏剧项目,是四川省非遗保护历程最长的项目之一。以各级传承人为代表的传承群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川剧非遗保护工作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充分发挥了其引领示范作用。但客观来看,目前川剧非遗保护的现状与国家整体性的非遗保护工作进程相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如川剧传承人队伍建设有待优化,部分传承模式较为固化单一。直面川剧及其传承人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的问题、困境并积极寻求解决对策是川剧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
  • 刘晴, 王鹤
    四川戏剧. 2024,(7): 110-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依据魏晋南北朝文献与文物遗存关于箫的载述,认为魏晋南北朝没有竖吹箫的称谓与遗存,根据其吹奏方式、形制以及文献记载等方面的考究,认为此画像中的竖吹乐器应为汉朝的“篴”,或是“篴”的后裔,并由此判断此画像为“弹琵琶、吹篴奏乐图”与“弹琵琶、吹篴宴乐图 ”。本文力求从文献、图像与历史遗存中寻找嘉峪关魏晋墓画像砖竖吹乐器的形制、演奏形态与历史定位,从我国不同地域现存的实物中分析截竹乐器的关联性,从古籍文献、民族学的角度推测截竹乐器的历史文化传播路径。
  • 艺术教育
  • 张虹
    四川戏剧. 2024,(7): 115-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职前全科教师的艺术教育既具有传授艺术技能、培养审美能力、涵养教育情怀等多重育人价值,也在育人理念、课程设置、地方属性等方面面临诸多现实困境。职前全科教师的艺术教育不是音体美等学科知识教学的简单相加,即不能将其视为技能教育或知识教育,否则会使其育人目标缺少对乡村教师师德、师能、师魂的全景式观照,也不能泛化为通识教育,成为德育的辅助工具,否则很难满足当前乡村学校对具备音体美教学素养的全科教师的实际需求。基于此,要赋予职前全科教师艺术教育以新的价值内涵,尤其要对职前全科教师艺术教育的“专”“博”属性、乡土元素与课程设置进行全面统整,以提升全科教师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
  • 郭红喜, 陈萱桐
    四川戏剧. 2024,(7): 119-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中国音乐创作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进一步说就是对集文化审美能力、创意设计能力、个性塑造能力以及技术驾驭能力为一体的能力培养。然而,在当今音乐创作教育教学中,依然存在崇尚技术至上的教学理念,对于技术之外的文化素质学习、积累和修养普遍都不够重视,导致众多“高技术、低评价”的作品或人才出现。本文从解决这一问题出发,将音乐创作教学概括为五个维度,从理念到方法进行了一些展开性论述,力求为音乐创作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 张运超, 徐子雯
    四川戏剧. 2024,(7): 122-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立足于“新文科”与“中国乐派”的时代背景,当前中国高校歌剧人才的培养机制凸显出跨艺术门类、跨专业领域、跨文化语境等综合特征。在跨域知识结构的建构以及综合表演能力培养中,借由当前中国歌剧艺术体系建构中的多元文化视野与多学科视野,可以让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机制适应新时代歌剧艺术的发展趋向,同时也可以引导新时代歌剧人才坚定文化自信、培养综合能力、提高艺术素养、凸显人文关怀,真正推动中国歌剧事业的长远发展。
  • 陈锦宣, 费再丽
    四川戏剧. 2024,(7): 126-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戏曲教育实现了从传统师徒制传承到现代高等教育的转型,建立了完备的教学体系,培养了大量人才。但在新时代背景下,戏曲创作类人才培养面临挑战,如舞台实践机会少、与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导致人才流失和戏曲创新力下降。2020年提出的新文科理念,强调跨学科融合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戏曲教育带来变革机遇。在新文科理念指导下,全面审视戏曲创作人才培养现状,提出改进策略,有助于构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戏曲艺术的健康发展和文化传承。
  • 文化融通
  • 王飞
    四川戏剧. 2024,(7): 130-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庭坚学习传承诗圣杜甫的诗歌精神,是后世学杜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同时也是大规模书写宣扬杜诗的第一人。黄庭坚系统书写杜诗,刻石流传,出于其尊杜的文化自觉,不仅仅具有诗歌文本的意义,更关乎风俗教化、文化传承、艺术审美及诗歌创作的大主题,允为中国文化史上现象级的事件。黄庭坚带给四川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影响,和杜甫一样,是潜移默化,广泛而深远的。
  • 张令伟, 叶俊岑
    四川戏剧. 2024,(7): 134-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苏轼的文人画思想脱胎于融通儒、释、道三教的三苏蜀学,兼容禅宗、道学审美思想。苏轼本人一生与佛教结缘,禅宗的人生哲学可谓是他失意人生的精神慰藉,深刻影响了苏轼哲学、艺术思想内核的形成。本文通过梳理禅宗在北宋时期的发展,理清禅宗思想对三苏蜀学及苏轼本人的影响,论述苏轼画论与禅学、禅画的关系。
  • 杨玉华, 董汭
    四川戏剧. 2024,(7): 139-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扬一益二”是中唐以后描述扬州和成都繁华兴旺的流行话头。它说明在某个历史时期,扬州与成都分别是中国东部和西部最富庶繁荣的城市,且常常被彼此并提、对比、互照,成为两种不同地域文化类型的代表而凸显出各自风格特色。但对于此种排位,当时即有人提出异议,认为扬州在许多方面都无法与成都相比,遂形成一桩历史公案。认真梳理有关历史记载,还原历史之真实,对于深入研究天府文化,客观估量成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