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2期 出刊日期:2024-02-25
  

  • 全选
    |
    百家新论
  • 王馗
    四川戏剧. 2024,(2): 4-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张曼君以一剧一品、一戏一格的精良品质成为新世纪以来最负盛名的导演艺术家之一。她的创作以《试妻》《山歌情》、《马前泼水》《十二月等郎》、《花儿声声》作为标志,分别在三个阶段呈现出三种完全不同的创作方法,文学思维、形象思维、舞台思维、剧场思维构成了她创作中的“导演四法”,让她以独特的创造确立作品独立的艺术品格,鲜明地展示着她在戏曲现代化进程中集大成的艺术贡献。
  • 赵建新
    四川戏剧. 2024,(2): 14-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3年,伴随着新冠疫情的解除,全国演出市场强势复苏,一批彰显中华审美风范、富有鲜明时代气息的戏曲舞台艺术作品受到普遍欢迎和好评。本年度戏曲艺术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征:政策扶持力度持续加大,戏曲学“三大体系”建设成果丰硕,展演活动传统与现代兼顾,剧目创作追求现代品格,人才培养渐趋多元,热点争鸣引发理性思索,媒介融合重塑戏曲传播。同时也要看到,本年度戏曲剧目的创演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主要依靠政府资助,市场化程度不高,具有一定票房号召力的新作不多;观众走进剧场的动力依旧不足;理论界前瞻性不够,缺少对当下戏曲艺术实践的分析把握能力。
  • 戏曲评论
  • 杨慧, 梁晓萍
    四川戏剧. 2024,(2): 23-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李渔“主脑说”认为“重婚牛府”这一情节乃《琵琶记》“主脑”,对解读全剧主旨影响很大,但笔者认为该情节仅为描写蔡伯喈形象之“主脑”。“重婚牛府”系列情节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揭示了蔡伯喈复杂的内心世界,呈现出一个难舍功名、渴望忠孝两全的人物形象。“五娘尽孝”与“重婚牛府”双线并行,将叙述重心从蔡伯喈引向赵五娘,表现了剧作家对男女主人公截然不同的书写态度。总之,仅据“重婚牛府”解读《琵琶记》主旨难免视角单一,讨论该剧主旨仍需在开场宣言、双线结构、大团圆结局的基本架构下展开。
  • 李琳
    四川戏剧. 2024,(2): 28-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戏曲演出市场“破圈”走红的现象级作品,越剧《新龙门客栈》为传统戏曲如何赢得Z世代观众的喜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优秀范本。该剧的成功经验是瞄准Z世代观众的文化惯习、审美需求、消费偏好进行适配性生产传播,一方面通过多元吸收流行文化要素、重新激活剧种美学秘钥,实现戏曲艺术的年轻态革新,建立传统戏曲与Z世代观众的精神链接,另一方面度身定制营销传播体系,推动戏曲走进更多Z世代观众的消费视野,唤醒更多Z世代观众的戏曲血脉。
  • 朱华琴, 马克
    四川戏剧. 2024,(2): 33-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思潮的变革带来了新思想的萌发,在晚清的戏曲改良运动影响下,西安易俗社应运而生,该社旨在通过戏曲教育民众,以期实现移风易俗。易俗社以李桐轩的《甄别旧戏草》为编选标准,“推陈出新”的戏曲理念贯穿了易俗社的艺术生产。易俗社在编演实践中对舞台唱腔、音乐、表演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体现了传统戏曲文化与现代戏剧发展模式之间的“纠缠”与“耦合”,其中蕴含的艺术观念顺应了时代话语。易俗社作为中国戏曲艺术研究中的珍贵案例,对当下戏曲改革乃至整个中国戏曲艺术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金景芝, 李朝杰
    四川戏剧. 2024,(2): 37-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河北易俗社是民国时期活跃在上海、武汉等南方都市剧场中的一支河北梆子社团。该社团以演出传统梆子戏为主要特色,汇聚了葛文娟、梁蕊兰、筱玉兰等梆子名伶,引发了当地市民对河北梆子的热情关注。与此同时,易俗社的演出在当时还引发了剧评家关于传统梆子戏曲发展和变革的思考,在河北梆子发展史上谱下了重要篇章。
  • 吴彬
    四川戏剧. 2024,(2): 43-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当代著名剧作家,魏明伦以11部戏曲作品确立了在剧坛的重要地位。随着当前戏剧创作的日益模式化,呼唤出现如魏明伦及其同时代那样有思想的剧作家。这个时代所缺乏的,正是魏明伦身上所特具的精神价值与自觉意识:一是强烈的批判精神,二是自觉的探索精神,三是深刻的文学精神,四是鲜明的剧种意识。
  • 赵梦天
    四川戏剧. 2024,(2): 48-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川渝两地的川剧界在演出团队、剧目储备、创作能力、外围资源等诸多方面具有明显的生命力,为川剧在新时代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川渝川剧界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切,建立常态化、长效化、专业化、项目化的川剧传承与发展合作机制,携手唱好川剧的“双城记”,共建川剧文化圈,促进川剧的可持续发展。
  • 彭资雯
    四川戏剧. 2024,(2): 52-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打红台》是川剧剧目中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具有鲜明的四川文化特色。川剧表演艺术家彭海清就饰演过剧中反面人物角色肖方,其凭借精湛的演技为川剧传统戏的改编翻演提供了一个优秀的学习范本。本文拟通过寻觅《打红台》剧目的产生背景,进一步探讨彭海清能成功塑造肖方形象的原因。彭海清通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验”体系的学习,重新感悟并提升了剧中肖方形象的丰满度,辅之川剧中经典的藏刀绝技,营造了绝佳的舞台效果。
  • 戏剧空间
  • 方桂林
    四川戏剧. 2024,(2): 55-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兰心大戏院是20世纪初中国内陆近乎唯一的专业话剧场,它以“现身说法”的形式,使当时的中国观众特别是早期话剧运动者获得了对于西方戏剧及其剧场性审美的初步认知。20世纪初,中国现代剧场与新式舞台开始建设,以“新舞台”为代表的改良剧场带来了西式的观剧方式,净化了旧式剧场的陋习,也为布置写实布景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改良剧场的主要服务对象仍然是戏曲观众。在这一杂糅空间里,新剧及其创作者势必要做出妥协,逐渐走向“媚俗”。文明新戏与改良剧场的杂糅是中国现代戏剧与剧场转型发展的必然阶段,也是其破旧立新、走向新生的必由之路。
  • 杨雯涵
    四川戏剧. 2024,(2): 60-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分析了音乐在戏剧创作中的三个关键功能:引导功能、人物刻画功能,以及转换时空功能。音乐的引导功能展现在情绪表达、节奏控制与主题突出三个层面,强化了戏剧的感染力与主题性;人物刻画功能通过音乐表达人物特征、揭示社会背景以及凸显人物关系,提升了戏剧人物的立体性与真实感;音乐的转换时空功能则利用不同的音乐元素,有效地营造和增强戏剧空间的氛围与感知。最后,探讨了音乐与戏剧的融合创作策略,旨在挖掘音乐在戏剧创作中的最大潜力,优化戏剧的艺术效果。
  • 王之纲, 肖瑶
    四川戏剧. 2024,(2): 64-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浸没式戏剧以“演出空间与场地”“观众的参与”“感官”为三大核心要素,指涉媒介空间与叙事演绎方法更新后,人与人、人与情境、人与事件涌现式的关系构成。本文以《成都偷心》为案例,分析浸没式戏剧中,新媒体艺术作为既独立又中介化的信息层,如何影响观看行为、叙事方法、观众认知过程。本文认为,新媒体艺术通过建构增强性的建筑空间,影响戏剧文本空间的协同关系,最终呈现戏剧叙事涌现式的立体空间;新媒体艺术塑造了浸没式戏剧的审美体制,表现为重新分配戏剧绝对空间中的感性经验体系,在以“视点”为“事件”的自叙事模式中可见。
  • 杨秀敏
    四川戏剧. 2024,(2): 68-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型舞剧《秀水泱泱》以“红船卫士”王会悟的故事为切入点,用当代视角讲述了王会悟作为“放哨人”为中共一大成功召开做出的杰出贡献。本剧之所以成功,在于叙事结构简洁而凝练以及对主角王会悟、李达等人物形象的艺术塑造。《秀水泱泱》的舞美设计美轮美奂,充满了江南风韵的美学特征。尊重史实,是本剧艺术创作的基本前提。突破历史题材戏剧艺术创作的藩篱,回归人性情感和时代价值的初心,使本剧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观念。
  • 潘天
    四川戏剧. 2024,(2): 72-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幻舞台剧演出形式频出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科幻题材舞台剧中舞台美术“涵指”的嬗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依托于科幻舞台剧的舞台美术形式也产生了变革。本文分析科幻题材不仅促使舞台剧舞美的“涵指”获得扩展、”“涵指”意象的跨体裁性,给予“涵指”无限延伸的思考,为展现舞台魅力、为观众留下遐想空间提供可能。
  • 影视关注
  • 周星, 黄筱玥
    四川戏剧. 2024,(2): 75-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3年电影的国庆档是具有独特研究意义的重要档期,无论电影上映数量还是类型优势方面,都延续了本年度中国电影恢复正常轨道的态势,但人心期望和市场呈现的得失却折射出一些时代特色和内在困惑因素。整体而言电影市场表现趋于平静,相对于火热的春节档和暑期档,由疾速恢复转换为电影市场的稳健发展水平。从创作角度看,在类型融合和创新表达上,展现了中国电影产业的繁荣发展。对于档期判断而论,在保持国庆独特属性的基础上,呈现出各类题材多元共生态势,形成差异化竞争,同时切中社会热点议题,引发大众情感共鸣。但是放置在2023年不同档期创作和市场表现上,乃至于比照中国电影的发展而论,深入分析以利于中国电影进一步发展,的确有值得总结的经验。
  • 杜若飞, 侯光明
    四川戏剧. 2024,(2): 83-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电影对塑造国家形象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塑造方式并非直接建构国家形象,而是借用电影内部国家形象、互文性国家电影形象和国家电影业形象这三种方式完成国家形象塑造。综合这三种国家形象,战争片是最能塑造国家形象的电影类型之一。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战争片一度淡化对于传统国家形象的塑造,但随着新一代主流观众的市场化呼吁,战争片中的正面国家形象重新回归。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要求,我国电影应积极塑造正面国家电影形象。
  • 李钦彤
    四川戏剧. 2024,(2): 88-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喜剧、动作和前卫大众电影之外,社会写实片是香港电影历史图谱的重要板块。以类型元素作为驱动,借助紧凑影像、松散事件、平行情境和叙事母题,当下香港社会写实电影关注普通人物悲情和温情共存的日常生活。当下社会写实电影重戏剧化情节而非内心冲突,做到了人物塑造和场景表现的极致真实性,但未能做到美学风格上的极致写实。
  • 黄骁
    四川戏剧. 2024,(2): 92-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一种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电影类型,戏曲电影始终面临戏曲与电影两种艺术形式的融合问题。新世纪以来,高投入的戏曲电影创作理念受到质疑,未能取得理想成绩,陷入发展困局。相较之下,一些能契合时代主题、表达时代精神的作品却成功实现了艺术提升和商业突围。这些成功案例让戏曲电影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即创作上体现时代性,重视内容化和影像化创作,发行上体现专业性,并积极拓展青年市场和“第二院线”。
  • 蒋茜
    四川戏剧. 2024,(2): 97-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一种高度民族化、风格化的电影类型,戏曲电影以其独特的美学风貌和艺术价值风采别具,其创作也持续深化了对戏曲与电影两种艺术融合问题的探索。广东粤剧院近十年的粤剧电影创作就表现出一个明显的艺术探索过程,剧目选择逐步拓展,艺术表现富于创新,在场景设计、故事呈现、演员表演等方面对戏曲与电影互融互促关系的探索不断深入,尤其是2021年上映的《白蛇传·情》呈现出一种全新的美学形态,引发社会强烈关注。广东粤剧院通过一部部具体作品,丰富了戏曲电影的创作实践,深化了对戏曲电影创作规律的认识,表现出艺术创新的决心和魄力,彰显了戏曲人的文化自信,为当下中国戏曲电影的创新发展带来启示。
  • 非遗保护
  • 刘桢
    四川戏剧. 2024,(2): 102-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扬州评话在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目前学界研究聚焦于对评话本体的探讨,且主要以评话发源地扬州作为研究重点,在除扬州以外其他地区的发展传承研究上较为薄弱。仅与扬州一江之隔的镇江同样在评话发展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研究评话在镇江的历史发展与传承情况,不仅能加深对扬州评话的宏观认识,而且有助于解构扬州评话对于镇江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 杨晓芳
    四川戏剧. 2024,(2): 107-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彩纷呈的川剧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是巴蜀地区地方民俗的重要载体,而突出性格、识别品貌、寓意褒贬、甄别善恶、彰显道德的脸谱在突出剧中角色、渲染人物情感、助推剧情发展、吸引观众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代,面对多种文化冲击的现实环境,以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历史要求,必将要推动川剧的传承和发展,其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挖掘、把握川剧脸谱艺术的美韵内涵,正确理解川剧脸谱艺术在推动川剧传承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坚持推动川剧脸谱艺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陈俐君
    四川戏剧. 2024,(2): 111-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乡村传统文化的生态建设和传承是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对于我国乡村现存的丰富文化,应当加强保护和传承,尽可能地将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的发展当中。因此,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之下,对作为巴渝地区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巴渝接龙吹打乐的生态建设与传承策略的研究和探讨,有着较高的现实意义。
  • 艺术教育
  • 于凯西, 邓琼飞
    四川戏剧. 2024,(2): 114-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程长庚及其创办的四箴堂,在教育理念、内容及模式等方面对之后的京剧教育影响深远。在师资队伍、学生管理和教学实践等方面均力求完善,为京剧艺术培养了如谭鑫培、陈德霖、余玉琴等优秀人才。通过言传身教,学生感受到戏曲艺术的深刻与崇高,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逐渐从“习法”走向“问道”,从“知其然”发展到“知其所以然”。程长庚严谨认真的教育理念和因材施教的教育形式影响着京剧繁盛时期众多科班及戏曲学校的发展。时至今日,口传心授依旧是戏曲教学中极为重要的形式,本文拟通过挖掘传统戏曲教育模式,助力未来戏曲教育的创新发展。
  • 孔凡芳, 王强
    四川戏剧. 2024,(2): 118-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教育戏剧的课程属性决定了其应当坚守教育本位,侧重于发挥戏剧在学生主体建构和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作为一种非脚本化的探究性实践,教育戏剧要求个体主要采取“假装”而非“演戏”的方式参与其中。教育戏剧一方面为主体赋权,另一方面又通过集体合作的方式共享叙述控制权,呈现出自主探索与叙述控制相结合的属性。基于戏剧活动在共同体建构中的独特优势,教育戏剧应当征用传统文化经典叙事资源,创设具有民族文化精神的戏剧氛围,推进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建构。
  • 贺鹏程
    四川戏剧. 2024,(2): 123-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改革开放以来,巴蜀地区的钢琴音乐创作进入了崭新时代,然而,无论是运用前现代、现代,亦或后现代理论,都未能精准勾勒其独特特征。本文旨在引入“别现代”概念,深度探讨巴蜀地区当代钢琴艺术所具备的特征,并详细阐述了该特征在巴蜀钢琴音乐中的具体呈现。在创作技法层面,巴蜀作曲家通过中西方音乐元素的交融,呈现出一种独特而富有表现力的艺术融合;在音乐语言层面,作曲家强调对阐述方式的拓展,巧妙解构了传统音乐语言的限制,使其更富表现力;在创作观念层面,巴蜀作曲家坚持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既取材于传统文化和民族习俗,又致力于借助现代创作思想,从而赋予作品新的表现力。总之,这一深度研究旨在为理解巴蜀地区当代钢琴艺术的“别现代”特征提供理论支持。
  • 文化融通
  • 陈海龙
    四川戏剧. 2024,(2): 128-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县域基层的社会情境和文学脉络中,“文化馆”“文学辅导室”“文学辅导干部”是曾经并且正在中国基层文学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却鲜为学界所关注的文学体制的一部分。对这一体制的深描,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文学的基层变迁,认识国家之下文学的基层意义,以及省思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群众文学理念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了民族志的个案参考。归根到底,是对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实践本身的制度性、基层性、现实性作出审理,以此为认识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呈现出一个自下而上的透视空间。文化馆正是认识基层文学与文化的关键要素。
  • 梁威
    四川戏剧. 2024,(2): 134-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智能作曲技术正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发展,其创作生成的音乐作品越来越成熟,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观念上的冲击。对于人工智能作曲所生成的音乐作品是否具有艺术性、人工智能作曲会不会取代传统作曲等问题引发了强烈的争论与思考。从本质上来说,人工智能作曲的核心是“算法”,而传统作曲除了技法的掌握,更多依靠作曲者的“灵性”“悟性”。通过人工智能作曲与传统作曲内涵属性以及情感表达的比较,文章对人工智能作曲是否会取代传统作曲进行了审思。
  • 倪纯如, 马腾
    四川戏剧. 2024,(2): 138-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起点较晚、困难重重的近代四川新闻报刊业中,由傅樵村主办、1909年创刊的手绘石印画报《通俗画报》是四川画报业的起点,其内容主题涵盖古典文化、时事新闻、摩登潮流、讽刺批判等等。以图为主的画报面向大众,办报者的维新立场决定了《通俗画报》办刊之初旨在开化成都的城市风气,但经历清王朝覆灭、中华民国建立的重大变革,其办刊心态的复杂矛盾也同样彰显于画报中。因此,虽然相较东部较早开放的城市出版的众多画报,四川《通俗画报》在时间与技术上都稍显“落后”,但画报作为与现代化都市相伴而生的传媒形式,为我们提供了认识成都这座西南名城颇具独特性的现代化发展的生动记录,仍值得深入考察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