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10期 出刊日期:2024-10-25
  

  • 全选
    |
    百家新论
  • 廖全京
    四川戏剧. 2024,(10): 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人和发扬光大者,魏明伦骨子里是一位十分注重文章体裁、非常讲究文章体貌而又时时关切并极力推动其发展变化的当代文体行家。若从文体的角度看,魏明伦的戏文、碑文、楹联大体上同属于有韵之文,散文则属于无韵之笔,概乎言之,有文有笔,有短有长,有张有驰,有收有放,此乃其文章之整体、全貌。本文对魏明伦的戏文、散文、碑文、楹联这四个分体,作点粗浅的分析,借以讨论与魏明伦所有文章有关的文章体裁的认知和把握问题。
  • 冯村, 李卓群
    四川戏剧. 2024,(10): 7-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特别专题/纪念梅兰芳诞辰130周年
  • 秦华生, 郑东来
    四川戏剧. 2024,(10): 13-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梅兰芳是中国20世纪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也是中国戏曲文化海外传播的先驱之一。他以精湛的京剧表演技艺将中国戏曲艺术向世界剧坛推介,充分展示了中国戏曲的艺术魅力,尤其是1935年梅兰芳率团访苏赴欧之行,是中西方戏剧的一次重要的文化交流活动,受到众多西方戏剧家的赞誉与推崇,并对西方现代戏剧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欧阳梦霞
    四川戏剧. 2024,(10): 17-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梅兰芳多次出国演出中,昆曲剧目一直是演出重点之一,如《思凡》《断桥》《刺虎》等。这些昆曲剧目在历次国外演出中,和其京剧剧目一样,颇受欢迎,在日本的某些观众眼中,其所演昆曲更远超京剧,这种接受心态基于日本当时急于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复活”和“保存”。梅兰芳海外演出昆曲,除了有冷热调剂、丰富舞台的功能之外,还有着为昆曲正名、促京昆两剧融合,以及推陈出新的目的在其中。梅兰芳的昆曲演出不仅对他自身的“梅派”艺术产生了重要作用,对国内京昆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刘景艳, 孙玮琪
    四川戏剧. 2024,(10): 23-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梅兰芳作为京剧艺术世界传播的实践者和先行者,在中国戏曲海外传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文化交流的视角审视梅兰芳对京剧艺术的现代化传承,回顾并反思梅兰芳京剧艺术在日本、美国和苏联的传播与接受,基于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理论审视梅兰芳京剧艺术与世界戏剧的交流互动,有助于增强中国传统戏曲的当代价值,对当下讲好中国故事也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倪君
    四川戏剧. 2024,(10): 28-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初,梅兰芳以时装为主轴,创作出一连串时装新戏;同时,以梅兰芳和齐如山为首的“缀玉轩”还创作出一系列取材于古代故事的古装新戏。这些于20世纪初顺应时代变革在京剧表演上所做出的努力与尝试,对于反思新时期京剧发展在美学内涵上的探索具有启示意义:一方面京剧艺术在当代要展现美学新视野,注重经典性、现代性和主体性的融合;另一方面新剧创作须尊重传统,需要把现有的表演艺术、传统历史与记忆相结合,重新创作出适合于现代的传统京剧。
  • 戏曲评论
  • 李伟民, 廖红
    四川戏剧. 2024,(10): 33-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贡少芹根据莎士比亚的《亨利六世》三部曲改编、创作的具有传奇杂剧风格的《盗花》,是莎士比亚在近现代中国的传播与流变中的一部特殊作品,具有特别的认知价值。《盗花》以“言情侦探”为主要内容,讲述了“爱、恨、情、仇”的曲折故事。《盗花》以“英国国王乔治征讨露西亚”为背景,结合圣女贞德的形象以及爱国情感,以忠于爱情的“言情”式的跨文化书写,显示出莎士比亚关于人生与人性的思考和鸳鸯蝴蝶派作家在“五四”与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对女性权利的追求和女性自由意志的肯定。
  • 林子涵, 宋旸
    四川戏剧. 2024,(10): 37-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跨文化视角下的戏曲舞台美术研究关注的是东西方演剧文化交往中所发生的视觉转译现象,戏曲视觉的跨文化转译样态可以直观地展现出中西交往中中国戏曲界的跨文化态度以及对中西演剧艺术本体的认识程度。在从中外文化比较到跨文化实践的转向中,跨文化戏曲的舞台美术是重要研究对象。同时,对跨文化“舞台视觉”问题的理论研究与方法论梳理的补充也直接影响了戏曲海外传播战略目标与戏曲“走进去”传播理想的实现。
  • 武昭君, 徐瑞
    四川戏剧. 2024,(10): 43-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插演,指在戏曲中插入一些伎艺性、功能性突出,与全剧情节关系并不紧密,自身可构成完整演出段落的现象。《六十种曲》反映了明后期传奇舞台演出的实际情况,主要有歌舞、莲花落、“拟院本”三类插演形式。这些插演段落多位于故事的起始和发展阶段,有较明显的标识,多由净、末、丑、贴等脚色表演,既可附于传奇中呈现,又能独立演出。明代文人传奇插演现象的产生源自戏曲成长于百戏之中的生存环境、祭祀祈禳与宴会筵席等场合的要求以及舞台调度和剧作风格的内在需要。
  • 刘于锋
    四川戏剧. 2024,(10): 50-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新编历史剧中,“于成龙现象”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文化现象,如京剧《廉吏于成龙》、晋剧《于成龙》等剧作通过不同角度,塑造了于成龙廉吏、能吏等艺术形象。在戏剧冲突方面,情节冲突和内心冲突则分别从剧情发展和感情状态两方面来塑造立体化的于成龙艺术形象。剧目通过跨剧种、跨媒介传播,是艺术形象经典化的重要基础,经得起观众和时间的考验以及学术评价与论争,并形成剧种和流派的代表性剧目。从戏曲创作、演出和学术评价层面体现了鲜明的现实意义和时代精神,形成典范效应,对当下的历史剧创作具有启示意义。
  • 张郢格
    四川戏剧. 2024,(10): 54-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甲戏《大河谣》以极强的现实性主题打通古今为臣之道,引导习惯“清官好官”的观众重新思考何为贤臣良相;同时又以西方剧作法铺排事件、塑造人物,以复杂人物承载的反思性主题为观众提供审美愉悦,从而在旧题材和强烈的现实担当的结合中,呈现了主旋律题材戏曲创作的优长。
  • 戏剧空间
  • 薛晓涵
    四川戏剧. 2024,(10): 59-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理查德·谢克纳于1970年代初提出环境戏剧理论,主张打破镜框式舞台的剧场幻觉,回归原始戏剧仪式,将空间与演员表演紧密结合,以观众参与的方式实现戏剧的实践性功能。环境戏剧“去文本化”、注重空间、强调观众参与和身体话语的演出形式打破了传统叙事重文本的结构模式,将环境、观众、身体参与纳入导演叙事,重新定义了空间、观众、演员身体在叙事中的作用,推动了以剧作家为核心的戏剧叙事向导演主导舞台叙事模式的变革,极大地拓展了导演叙事的思路和视角,赋予戏剧以新的生机与活力。
  • 彭勇文
    四川戏剧. 2024,(10): 64-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32年至1937年,熊佛西在河北定县开创了全新的农民戏剧,为现代戏剧的大众化作出了非凡贡献。他的成功经验包含多个方面,对我国正在兴起的当代校园戏剧而言,主要的启示包括以下三点:一是创作紧“扣”生活、帮助观众“向上”的剧本;二是组建校园剧社,开展多种形式的戏剧活动;三是采用观众乐于参与的演剧方式。因此,本文借助熊佛西戏剧理论研究已有的丰富文献,结合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教育团队的相关实践,分析熊佛西戏剧大众化经验如何具体应用于当代校园戏剧。
  • 李紫涵
    四川戏剧. 2024,(10): 68-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北京人艺版《北京人》与央华版《北京人》,不同的导演视角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版演出,两个版本均完成了各自对经典文本的独特表达。不同角度与矛盾为经典的当代解读创造了空间,对经典文本来说,唯有不停演绎才能唤起其当代活力,感召观众体悟经典,释放戏剧舞台蕴含的无限想象力。
  • 宋长青
    四川戏剧. 2024,(10): 72-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民族音乐的先行者贺绿汀先生一生高风亮节,为中国专业音乐艺术的创新性发展倾注了毕生心血。民族歌剧《贺绿汀》以此为底色,对贺老音乐生涯的关键片段进行了艺术化集中的表现和演绎。歌剧之中主要角色的内心矛盾、人际关系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对抗等多个层面的冲突值得深入剖析,这对更加深刻地领略该剧的艺术魅力所在以及努力弘扬该剧所传达的革命精神内涵具有积极的美育意义。
  • 张秋林
    四川戏剧. 2024,(10): 76-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美国现代舞台设计之父罗伯特·琼斯追求的“诗性的写意舞台”与中国戏曲的“假定性舞台”有着不谋而合的美学内涵。从南戏《琵琶记》到百老汇英语音乐剧《琵琶吟》,设计师自觉地减少对物质性手段的依赖,通过象征性的简洁布景、“隐形”检场和少量虚拟性戏曲动作等综合手段的辅助,成功实现戏剧时空的“半自由”转换。琼斯的舞美设计呈现诗性写意和物质写实杂糅的风格,有其非凡创新之处,却也难逃情节发展被一流舞美淹没的困境。总的来说,《琵琶吟》体现了西方戏剧实践者尝试将写意戏曲元素融入西方现实舞台的大胆创新和实验精神。
  • 影视关注
  • 张立娜, 陈旭光
    四川戏剧. 2024,(10): 81-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主流电影将主流意识形态与商业模式紧密结合,将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相结合,已产生不少口碑与票房双丰收的成功案例。《狙击手》作为新主流电影代表作之一,表现出更为明显的叙事自觉:第一,采用以观众旨趣为导向的单一限定空间的高信息量、强叙事性的“硬核叙事”,将戏剧时空电影化呈现,给观众带来极致的叙事体验;第二,类型意识进一步加强,采用“双雄对决”的模式驱动类型叙事;第三,微观书写历史影像,凸显“人”的历史价值与意义,通过战争中的儿童影像重构历史记忆与建构影像认同。
  • 李明刚
    四川戏剧. 2024,(10): 87-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电影大典》是对百年中国电影的一次里程碑式的总结和对学界着力建构的“中国电影学派”概念的有力回应,也是对包括电影本体、研究方法、叙述方式在内的中国电影研究既定范式的历史回溯与反思。该著从时间与空间层面全方位呈现中国电影生发过程中形态的演变及背后的诸条件,对于电影本真的重新发现有着重要的价值,其夯实了中国电影史学大厦的根基,提供了一种充满活力且具有无限生长性的电影研究框架,从而彰显了电影研究的“中国气派”,成为通向智能时代电影研究的重要桥梁。
  • 金响龙, 崔岑
    四川戏剧. 2024,(10): 91-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戏曲电影是中国独有的电影片种,也是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意趣、情感结构和文化精神的显现。陶金的戏曲电影创作涉及多个戏曲剧种,遵循着“以戏造影”的创作观念。他依据电影特性处理戏曲舞台剧本,通过现代摄影技术和电影创作手段,将戏曲的虚拟写意感与电影的真实再现感相融,缓和了戏曲与电影间的虚实矛盾问题,创造出了不同于舞台戏曲表演的视听形象和民族化意境,使戏曲电影由“舞台叙事文本”转换为“镜头叙事文本”,为传统“南派”戏曲电影的创作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 陈琳轩
    四川戏剧. 2024,(10): 97-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赵氏孤儿》是中国古典悲剧之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自纪君祥撰元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后,有源源不断的改编作品涌上舞台和银幕。这些改编作品的叙事重心和悲剧主题都被重新思考,注入 “现代性”元素的新血液。无论是程婴救孤的动机变换,还是孤儿面对复仇选择时的犹豫,都从根本上触动着这个中国古典悲剧的核心。《赵氏孤儿》的改编历程也如同所有具有“现代性”的事物一样,留下一个省略号,为后来的发展留下了无限的发展时空。
  • 王奇, 鄢佩
    四川戏剧. 2024,(10): 102-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川剧电影历经近70年的发展,在戏曲写意性与电影写实性的矛盾冲突下不断探索与实践,在中国百年电影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本文通过梳理川剧电影的类型与改编手法,探寻川剧与电影碰撞后产生的“奇妙化学反应”,以期为川剧电影的创作提供理论依据。
  • 非遗保护
  • 章荔怩
    四川戏剧. 2024,(10): 106-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现存的诸多古老戏曲剧种中,江西的广昌孟戏是一门较为特殊的表演形式,它起源于14—15世纪。作为一种极为珍贵的古老剧种遗存,孟戏用高腔演唱,并附有明代初期海盐腔的艺术特征。由于其剧种的特殊性、音乐的原生态样式以及活态化的民间演出形式,对广昌孟戏民俗学、音乐史以及戏曲史研究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意义。本文从广昌孟戏的民间背景、音乐呈现、曲牌体式等角度出发,探求在非遗传承视阈下该剧种的艺术价值及传承策略。
  • 邓家堃, 杨杨
    四川戏剧. 2024,(10): 110-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德宏傣剧是在中原文化、东南亚文化及印缅文化的相互交汇与碰撞中逐渐产生的,其存续本身就是民族文化交流、交往与交融的例证。傣剧在剧目内容、表演形式、乐器配置、音乐呈现等方面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与包容性。近年来,傣剧作为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围绕着产业发展,从“文化进化”“文化传播”“文化功能”三个问题切入,聚焦剧目整理及IP开发、产业景观建构、数字化传播及艺术衍生等方面展开讨论,为德宏傣剧产业发展的现实路径提供了有益借鉴。
  • 王琳晶
    四川戏剧. 2024,(10): 114-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川剧作为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地方戏曲,在当代传承与保护的进程中积极践行着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路径。在流行歌曲的乐曲创作、歌词创作、表演艺术等维度中,川剧元素的融汇应用不仅为歌曲作品赋予了更为多元的主题思想、内容素材、音乐风格,同时也拓展了川剧在当代的传承场域与创新应用方式,并为其活态传承与创新应用发挥了积极作用。
  • 艺术教育
  • 阚红敏
    四川戏剧. 2024,(10): 117-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戏剧是综合性艺术,其表演形式丰富、时空高度集中、叙事性强,而且能够很好地调动观众情感,是博物馆教育阐释的有效手段。不同公众文化需求不同,博物馆为满足公众差异化需求,采用差异化的阐释方式,帮助公众更好地认识、理解博物馆。西方博物馆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将戏剧元素应用到博物馆的阐释活动中。国内各博物馆也越来越多地探索戏剧这一博物馆文化传播的新形式。本文主要以故宫儿童剧《甪端》为例,分析博物馆儿童剧的艺术特点、发展方向及重要意义,聚焦戏剧艺术在博物馆社教领域的推广应用,希望能为博物馆儿童教育提供思考与借鉴。
  • 崔杰
    四川戏剧. 2024,(10): 121-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校戏剧教育关系密切,特别是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之后,非遗保护逐渐融入学校戏剧教育之中,并不断寻求着开放、包容、对话的阐释空间。然而,学校在开设相关特色课程、建设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加强专业教育建设时,面临着课程模式、师资队伍以及政府政策等诸多方面的现实问题。在学校戏剧教育的未来发展中,我们需要关注“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和“学生能力培养”两个维度,通过文化精神的传承、传播与认同,推动学校戏剧教育理念创新,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校戏剧教育的协同发展。
  • 王晓雯
    四川戏剧. 2024,(10): 125-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职业教育背景下舞蹈人才培养路径探索并非凭空虚造,而是要以中华美学精神作为渊源和内蕴,为当代舞蹈人才培养融入有机的创新元素。在这一视野下探究职业教育舞蹈人才培养路径,第一,需要充分认识到当前舞蹈人才培养所遇瓶颈;第二,理解“美”之于舞蹈人才培养路径的精神引领价值;第三,以“美”为发端的沉淀,充分认识中华美学精神的多元价值面向的理论根基,转化使其成为舞蹈人才培养路径探究的重要支撑。
  • 文化融通
  • 刘一澍
    四川戏剧. 2024,(10): 129-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沉浸式戏剧允许观众与演出“交互”:观众通过向演出输入言语、动作等信息,来获得演出输出的新情节走向等信息,与演出形成“交互循环”。线上沉浸式戏剧的观众借助输入设备(如鼠标、键盘等)和输出设备(如显示器、扬声器等)与演出完成交互循环。在这个交互循环中,设备的存在使之和玩家与角色扮演电子游戏(RPG)的交互循环高度相似,这也生发了线上沉浸式戏剧的演出机制向RPG机制借鉴的可能性。同时,这种可能性还来源于线上沉浸式戏剧的自身特性:演出对于观众来说在虚拟的数字空间发生,观众必须依靠设备进行观看与交互。也正因如此,在数字化的趋势日益强烈的当下,线上沉浸式戏剧相较其他戏剧形式,或许更易成为“数字戏剧”的发展的参考。
  • 陈春孺
    四川戏剧. 2024,(10): 134-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川剧文献的整理是川剧艺术保护、传承、发展和研究的基石。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川剧文献整理在目录编制、剧本的校勘整理,音乐曲牌、舞台美术的发掘梳理,表演经验记录汇集以及志书集成编纂等方面,已取得一系列成果。然而,当下川剧文献整理仍面临诸多问题和存在种种不足。鉴于此,有必要继续对其展开全方位搜集和系统化整理,构建起完备的川剧文献资源体系,打造川剧文献资源数字服务平台,为川剧艺术保护、传承、发展和研究夯实根基,推动四川文化可持续发展。
  • 何云
    四川戏剧. 2024,(10): 139-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孝善文化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基因之一,通过读本、戏曲、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广泛传播,深刻影响着民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乐山、雅安两地散落的孝善戏曲雕刻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与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景观价值。考察这些孝善戏曲雕刻,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四川文旅发展和文化建设、推动同类型文化艺术遗产的保护和创新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