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1期 出刊日期:2024-01-25
  

  • 全选
    |
    百家新论
  • 陈涌泉, 裴小松
    四川戏剧. 2024,(1): 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戏曲评论
  • 朱恒夫
    四川戏剧. 2024,(1): 1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京剧现代戏《红灯记》经受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考验,被中外观众共认为经典。它之所以传得开、留得下,是因为它成功地塑造了底层百姓的形象,颂扬了他们的高尚品质;讲好了一个传奇性的故事;对京剧传统的演唱艺术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体的做法是将“表现”与“体验”相结合,让声腔、道白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化用中外音乐中的有利成分。该剧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长时间不停修改、打磨的过程。
  • 王宗辉
    四川戏剧. 2024,(1): 17-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俗文学作家还珠楼主(李寿民)不仅创作了奇幻仙侠小说《青城十九侠》,而且为京剧表演艺术家尚小云量身打造了京剧《青城十九侠》,从而让《青城十九侠》具有了小说与京剧两种文学形态。当尚小云把《青城十九侠》搬上京剧舞台之际,各大报刊为之开辟了广告栏目,而且不同戏院显示出市场竞争之意。对于尚小云与京剧《青城十九侠》的演出进行史实考论,能够挖掘出富有文献史料价值的历史细节,进而更好地认识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与中国京剧在文化内涵、审美特性等方面的精神相通之处。
  • 张雯睿
    四川戏剧. 2024,(1): 22-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李逵是“水浒”故事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其形象在古典小说和戏曲中不断演变,总体偏重对其社会属性的刻画。当代,京剧《李逵探母》一改前人对李逵英雄化、传奇化的塑造,转而关注其内心世界,展示其人性力量。该剧对李逵形象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李逵文本形象的身份定位、情感基调、主题思想的重新设置;二是对李逵舞台形象的表现手段、表演方法的丰富革新。
  • 张彬
    四川戏剧. 2024,(1): 26-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张协状元》是目前唯一一个留存完整的宋代南戏剧本,剧中角色的服饰描写十分丰富,表现了南戏服饰的典型艺术特征。就宋代南戏而言,角色服饰研究是以艺术的设计观念表现戏剧叙事和创作的多维与复杂,从而丰富戏剧研究。分析研究《张协状元》中的角色服饰,可管窥宋代南戏服饰的独特文化内涵,深化对宋代南戏服饰的认识。
  • 张玉梅
    四川戏剧. 2024,(1): 3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清代杂剧评点本数量众多,评点形式不拘一格,既有眉批、夹批、尾批等,也有借鉴于金评《西厢记》的序、读法、回前评和节评,并创造出独特的追评。受诗歌传统的影响,清代杂剧评点还多引诗词,使用意象化语言,在“文曲互通”观念的影响下讲求文法,重视题面。评点者与剧作家多为亲友关系,评点既流露出对剧作家的知己之情,也是评点者的自我观照。清代杂剧评点由剧推人,讽喻小人,表现了教化劝世的文人理想,反映了文人的精神寓托。
  • 朱祥虎
    四川戏剧. 2024,(1): 35-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宋元南戏活化石”的莆仙戏,不仅保存了大量古老剧目、音乐曲牌、仪式演出、程式表演等方面的内容,而且还在与傀儡戏的交互中发展为以舞蹈为主的“身体在场”,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态。一方面,从视觉造型的角度来看,莆仙戏“傀儡介”的手势动作、步伐姿态等基本体态与以情感表现为主的舞蹈式动作既源于偶戏表演,又区别于现实中人的表演,独具“哑杂剧”的形式和美感;另一方面,从剧场表演的角度来看,莆仙戏舞台上傀儡的生理病态形象对面目丑陋或行动反常之人有逼真模拟和最初创造,演员的面部与身体在传达情感的同时也表现了个体的形成、社会环境的存在与意义、艺术与生活的区别等核心隐喻。
  • 程宇昌, 赵坤
    四川戏剧. 2024,(1): 40-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饶河戏是鄱阳湖饶河流域民众重要的精神食粮,其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本文认为饶河戏不仅是饶河流域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是江西省情和乡情教育的重要教材之一,具有突出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 川剧传承
  • 艾莲, 吴丽燕
    四川戏剧. 2024,(1): 45-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编川剧《梦回东坡》以梦境为剧情,以东坡为核心,塑造出一个立体生动、别具一格的苏东坡形象。一是采用散文化的叙事技巧,形成了形散神不散的新叙事特点,将苏东坡的人生与感悟集中于黄州、惠州、儋州、常州四地,高度适应舞台时空;二是巧用巴蜀方言,表现人物幽默风趣的品质,并别出心裁借人物之口戏仿苏东坡名篇做《赤壁赋》方言版,颇具轻喜剧特色;三是注重新解读,以和解重构剧中人与人、人与内心的关系,让观众深刻体悟苏东坡的达观心态。
  • 朱彬
    四川戏剧. 2024,(1): 49-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川剧《梦回东坡》讲述的是迟暮病重的苏轼,在重回常州弥留前夕的风雨之夜中独坐梦回,回望自己宦海浮沉、惠民化人的人生历程的故事。八个梦境八场剧,每一场的故事都是东坡先生的梦回。本剧采用散文化的戏剧结构,用平凡生活的点滴细节讲述苏东坡的传奇人生,塑造出至情至性的东坡形象。本剧结构的散文化特征有三:一是打破线性结构桎梏,重构戏剧内部时空;二是弱化外部情节,突出人物内在心理冲突;三是描绘平凡生活的丰富细节,展现人物至情至性。对本剧散文化戏剧结构的探究,有助于观众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剧中的“东坡”形象,传承苏东坡乐观、旷达、坚韧、热爱生活的生命哲学和人生态度。
  • 吴瑜婷
    四川戏剧. 2024,(1): 53-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川剧《梦回东坡》的亮相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不仅仅是因为苏轼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还源于作品本身对于苏轼这一历史人物的重新塑造。川剧《梦回东坡》以一种“梦回”的方式讲述了苏东坡在惠州、黄州、儋州等地的生活经历,向观众呈现了不一样的苏东坡,是一部令人向往、神往、心往的川剧剧目。本文从不同维度对川剧《梦回东坡》进行诠释,对川剧艺术的未来探索进行思考。
  • 戏剧空间
  • 汪余礼
    四川戏剧. 2024,(1): 56-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谭霈生先生的戏剧评论具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学理性、专业性很强;二是透视性、对话性很强;三是针对性、引导性很强。谭先生经常针对新时期戏剧创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多管齐下、细致剖析、引导审美、启发创作。在此过程中谭霈生先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戏剧评论话语,也生成了一系列经验与智慧。谭先生的戏剧评论对于引导当前戏剧创作和建构文艺评论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丁雨晨
    四川戏剧. 2024,(1): 61-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春阳社、进化团与春柳社是中国早期话剧的三个重要团体,以往学界多重视研究前两者与后者的区别,而较少关注三者间的相似性。从异域影响来看,三者都受其时日本“新派剧”的深刻影响,属于相同的表演体系;从本土经验来看,三者在舞台演出上都留有传统戏曲的痕迹;从演剧宗旨和社会影响来看,三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移风易俗、开民新识的作用。后来,陆镜若组建新剧同志会与春柳剧场即后期春柳社,将日本新剧作为学习榜样,春柳社才与春阳社、进化团渐行渐远。
  • 宋佳
    四川戏剧. 2024,(1): 67-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是以“第一书记”为切入点的现实题材歌剧,鲜活的人物塑造与精巧的舞台叙事使其收获了业界和受众的一致好评。文章从多重身份圆形人物的个体刻画、多元化扁形人物的群体塑造两方面剖析了歌剧的人物塑造;从明线暗线交织推动戏剧情节铺陈、多种情感交错助力戏剧冲突解决两方面探讨了歌剧的舞台叙事。
  • 姜书诚
    四川戏剧. 2024,(1): 71-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好人》是德国著名剧作家贝尔托·布莱希特创作于1938—1940年间的一部寓言剧。布莱希特在这部剧作中不仅将故事发生地设定在中国四川,并穿插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元素,同时汲取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本文关注《四川好人》的创作主题,结合对四部中国改编版本的比较分析,解读该剧内核与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罪与罚》的重合之处,并联系莎士比亚经典喜剧《威尼斯商人》,阐释《四川好人》中罪与罚,以期深入分析作品主旨及中国改编版本对其的解读。
  • 陈夏临
    四川戏剧. 2024,(1): 76-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汉学家哈罗德·阿克顿以互鉴视角译介昆曲剧本,向西方世界呈现了昆曲角色里具有觉醒意识的中国女性形象。同时,他将译笔指向化妒意为“狮吼”的中国夫妇故事,以中西互鉴视角,比较评述东西方戏剧题材中的“河东狮”形象,并以夫妇关系错位阐释“河东狮”现象的成因。阿克顿巧妙地捕捉剧情的艺术张力,考证昆曲以人文性与唯美性并重的创作题材取向,结合剧作的文学成就与舞台艺术,综合论证东西方女性觉醒题材的剧作兼具流行性与经典性的成因。阿克顿的昆曲剧本翻译具有强烈的中国故事讲述意识,为昆曲“走出去”提供了来自文化“他者”的比较研究思路。
  • 影视关注
  • 罗曼, 虞吉
    四川戏剧. 2024,(1): 82-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国产类型电影独特存在的类型片种,神怪片早在20世纪20年代的商业类型电影潮流中就以极具标识性的类型程式与神怪元素完成了类型演进,开启了第一次“神怪”热潮。随着21世纪商业大片时代的来临,神怪片作为独立创生的大片类型接续古装大片并作为持续主打不断拓展与创新。跨越80年重复出现的类型热潮不仅是本土商业类型电影自主发展的使然性结果,更为重要的显然是两者间有着深层的历史性关联。立足于中国电影主向度对神怪片银幕叙事的深掘,不仅能探寻其类型实质与审美机制,同时能够深入揭示其美学意蕴与文化内涵。
  • 王嘉仪, 加晓昕
    四川戏剧. 2024,(1): 87-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电影主体人物的形象设计与刻画,对影片的主旨表达和成功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题材电影《老师·好》,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效,与其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有着紧密的联系。该片借青春片的外壳,深入挖掘人性,从多个维度塑造了更为丰满、立体且接地气的人物形象;并借此成功地展现了教师职业的平凡与崇高的有机结合。文章从人物塑造策略层面探讨《老师·好》的成功之道,就片中教师价值取向的变化、人物形象的设计与饱和教师职业形象的多维塑造等三方面展开剖析,探讨全片在教师职业形象塑造方面不同于其他校园主题片的独到之处。
  • 王丽芳
    四川戏剧. 2024,(1): 91-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张艺谋执导的《满江红》是一部风格独特的古装悬疑喜剧电影。本文以优美和崇高理论视角,分析阐明了电影巧妙地通过外在视觉形式上的优美与内在精神的崇高融合,创造出震撼人心的视听体验。此外,电影结尾将主题升华为主流价值观的展现方式,是主旋律电影的另外开拓,为中国电影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实践借鉴。
  • 任华龙, 罗莹
    四川戏剧. 2024,(1): 95-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电影《掬水月在手》以诗性的镜头语言和视听效果,为观众讲述了诗人叶嘉莹的诗意人生。“诗词”贯穿全片但又不是简单罗列,全片借景抒情,但又不是意象的简单堆叠,而是情景交融的呈现、现实与回忆的交响。这部文学纪录片以诗词讲诗人,融合了人物传记电影和纪录片的叙事方式,有着散文形散神凝和诗词隐而不露的表情达意的表述逻辑,有着明显的中国美学思想特色。本文从中国美学的视角出发,立足影片及创作背景、采访、诗词文本等素材,分析其独特的审美文化内涵的表意手法。
  • 非遗保护
  • 唐进
    四川戏剧. 2024,(1): 100-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彝族哭嫁歌“惹达”历史渊源古老,是彝族妇女集体口头创作和传承至今的民间歌谣,流传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全境及其周边的彝语北部方言区彝族聚居区,甘洛县的彝族居住区是其集中传承地。“哭嫁”现象的产生与奴隶制时期父权主义的兴盛相关,彝族妇女们通过“哭”唱来倾诉、释放心中积压的情绪,是她们出嫁前拥有的唯一话语权。甘洛地区以尼日河为界有两个不同的文化单元,其“哭嫁”文化存在差异性现象,表演程式与凉山其他地区有所不同,有其自身鲜明独特的地域属性。透过田野调查,从族群记忆中阐释哭嫁歌“惹达”之文化意涵,以研究者的角度解构、分析其本体内容,进一步发现其传承方面面临的问题和桎梏,为其在当代社会发展延续提出相关策略。
  • 罗佳
    四川戏剧. 2024,(1): 106-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木偶作为木偶戏的载体,在造型设计上多受戏曲艺术的影响,地方特色鲜明。川北大木偶与资中中型木偶同属杖头木偶,前者主要流传于川北一带,形体高大,视觉形象上俨如真人一般,中型木偶则盛行于四川中部的资中县,偶型更小,但相较小木偶又更大,形象逼真,轻巧灵活,易于操纵。川北大木偶与资中中型木偶在历史渊源、造型设计、制作工艺等方面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其相似的造型特征表明二者具有共同的文化内涵。
  • 刘馨蔓
    四川戏剧. 2024,(1): 109-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戏中戏”是文学艺术中常见的叙事模式之一,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它从叙事的一部分衍变成了一种叙事结构,有了更加多元的表达方式。20世纪以后其被广泛运用到戏剧、小说、电影电视、歌剧、舞蹈等艺术之中。海阳秧歌作品《王大娘与锢漏匠》中运用了戏中戏的套层叙事结构,并通过戏中戏的嵌套框架,改变了传统表演和传说中的单一叙事模式,深化了故事的内容和层次,丰富了人物形象,以现代化的手法演绎了现代和经典的交织,在重构的基础上再一次呈现了古老民间传说的魅力,实现了对传统和经典的延续。
  • 汪军
    四川戏剧. 2024,(1): 114-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非遗艺术乡建是乡村振兴战略路径之一,传承介入式非遗艺术乡建是提升乡村文明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良方。于非遗艺术资源大省四川而言,可通过介入新形态的乡村文明建设,培育乡贤文化与技艺传承人才,营造生活化场域氛围,融合非遗+文旅等方面的非遗艺术传承介入,实现四川非遗艺术在乡村振兴中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创新。
  • 艺术教育
  • 郑东来
    四川戏剧. 2024,(1): 117-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传统戏曲的传承创新与新文科建设下的普通高等教育教学相融合,是戏曲艺术由历史走向当下的必然要求,是完善普通高校教育结构体系、形成闭合循环教学模式的必然趋势,更是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力证。因此,在新文科视阈下探究戏曲艺术与普通高校教育教学的相互融合,对培养具有民族文化底蕴的人才队伍,更好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精髓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陈怡, 徐敏
    四川戏剧. 2024,(1): 121-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艺术职业教育特别是本科层次艺术职业教育,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艺术人才有着重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更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人才和技术等全方位的有力支撑。本文主要从现状分析、主要任务、融合案例等方面,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艺术职业教育创新相融合的实践探索。
  • 田孟灵
    四川戏剧. 2024,(1): 124-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音乐语义既有与情绪相关的意义,在音乐外在的意义方面,还有象形性的、指示性的和象征性的意义。音乐不仅有外在意义,还有由乐音结构本身构成的音乐内在的意义以及音乐性意义。无论音乐的哪种意义,都必须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被诠释和解读。多项研究表明,音乐外在的语义与语言的语义感知有着相同的加工机制,主要体现为N400效应;音乐内在的意义同样与语言的语义感知有着相同的加工机制,主要体现为N5效应,至于音乐性意义则更多的与个人心理机制、社会文化机制相关。
  • 文化融通
  • 刘春梅
    四川戏剧. 2024,(1): 127-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是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石窟艺术典型。据统计,重庆大足石刻铭文有十万多字。其中,王德嘉的书法具有时代性与典型意义。王德嘉书法现存十种左右,书体涉及篆、隶、楷、行书。从风格而言,其楷书是基于馆阁体的大字楷书,以欧阳询筑基,加上颜真卿的厚重,有“拙、重、大”的典型特点;行书以东坡体和颜真卿行书的厚重为特征;篆书为邓石如书风正脉;隶书为汉隶秀劲书风的代表。置之晚清书法史,王德嘉的大字楷书有其馆阁味,也存在明显的俗化特征;相比而言,他的篆书、隶书、行书更有书卷气。
  • 刘虎林
    四川戏剧. 2024,(1): 131-1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清代碑学的理论建构极大拓展了书法的经典范畴,以往被称为“穷乡儿女造像”的民间书法材料逐渐进入书学视野,北碑成为继篆隶书体之后清末民国书法创新与审美表现的重要领域。在碑学内在尚新求变与自我反思精神的指引下,清末民初的北碑书写与审美呈现几个不同的阶段,出现了以邓石如、赵之谦、张裕钊、于右任等为代表的几次重大转变。其中,以赵熙、梁启超等人为代表,追求对北碑予以“雅化”,此类书风虽与碑学崇尚“雄强”“质朴”的审美风尚有所差异,但仍然符合碑学开放性及自我革新的特点,是碑学发展过程中书家主观探索精神的体现。
  • 沈歆昕
    四川戏剧. 2024,(1): 135-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源远流长,唐代以后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宋代的山水审美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以诗画理论为基础,加之以文人自觉性的增强,形成了宋代山水“如画”的风景观念。西方风景画自16世纪起成为独立艺术种类,其美学史上“如画”的流行是18世纪时威廉·吉尔平欣赏风景的旅途中推行的,他的“如画”理论是以绘画框架为基础,这和中国美学史上的“如画”内涵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西方风景画中,诗与画的结合在英国浪漫主义风景画中初见端倪。而在中国山水画中,诗画的结合较早。浪漫主义时期英国风景画和宋代中国山水画呈现出的“如画”和“诗意”的美学思想,体现了中西方艺术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相互交融的理念。
  • 周怡乔, 杜洁
    四川戏剧. 2024,(1): 139-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立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结合“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中国教育对外开放和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具体实践和发展趋势。在厘清东盟国家汉语学习需求的前提下,本研究提出将传统工艺元素融入商务汉语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以“商务汉语+传统工艺元素”汉语教学模式,提升国际中文教育的文化教学内涵建设,增强汉语学习者和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在促进中国-东盟区域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的同时,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保护和复合型汉语语言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