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11期 出刊日期:2023-11-25
  

  • 全选
    |
    百家新论
  • 廖全京
    四川戏剧. 2023,(11): 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喻辉
    四川戏剧. 2023,(11): 7-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敦煌曲谱”是迄今所知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琵琶谱,是对中国音乐史研究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一份历史手稿,它为进一步探索中国唐代音乐的真实面貌提供了可能、甚至是捷径。“敦煌曲谱”研究的持续深入为中国音乐史研究、音乐考古学研究、汉学研究、敦煌研究和民族音乐学研究等多个领域都带来了新的动能和目标,推动了这些学科的发展和人类对未知世界的积极探索和理解。近代以来,许多中外学者不断发表具有真知灼见的不同解译观点,展现了“敦煌曲谱”研究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盛景,使中国音乐史学研究这个长期以来的小众领域从极少数人关注的书斋现象开始走向大众,走向科学。
  • 戏曲评论
  • 朱丹枫
    四川戏剧. 2023,(11): 12-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万山红, 万平
    四川戏剧. 2023,(11): 15-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虞佳,女,国家一级演员,成都市川剧研究院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成都市成华区政协委员,民盟成都市委委员,民盟成都市文化工委副主任。2019年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入选2022年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主工闺门旦、花旦,代表剧目《目连之母》《白蛇传》《死水微澜》《武则天与婉儿》《传说陈麻婆》《尘埃落定》《青山依旧》《潮起大江》等。唱腔甜润而婉转,细腻而清晰,深情饱满而分寸有度。
  • 高慧智
    四川戏剧. 2023,(11): 2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如姬作为历史上超尘伟识的英雄人物,她的事迹在文人阶层中流传甚广并被不断地歌咏和书写。究其实,如姬的伟大形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从司马迁《史记》简明扼要的描写到明清两代小说、戏曲中的大肆渲染,如姬形象由单薄渐趋饱满,由男权思想支配下女性附庸地位的展现向积极为女性张目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者审美旨趣下对如姬的外在形塑以及人物相关枝干情节的增添;二是对史传遗留的如姬结局的补充;三是渐趋清晰的对伦理道德价值的追求。从《史记》的崭露头角到小说戏曲作品中的渐次演变,如姬已非起初的历史人物本身,而是富有时代精神、道德价值追求、文人喜好等复杂因素再融合的“新形象”。
  • 赵青
    四川戏剧. 2023,(11): 27-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清代中叶,对小说《红楼梦》进行戏曲改编是文人较为热衷之事。对这些“红楼戏”,其时人们态度各异,褒贬不一。一方面,这些戏曲作者多具有一定的身份、地位、文化素养,其创作自然引起文人学士争相评点;另一方面,统治阶级为稳定人心、维护统治必然加以干预,最明显的表现便是保守势力竭力反对并破坏其时“红楼戏”的演出。
  • 漆晓文
    四川戏剧. 2023,(11): 31-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历史演义类戏曲,京剧《珠帘寨》虽是虚构的艺术创作,但其中的人物、事件均有其历史和文学原型。历史方面可考证《五代史》《旧唐书》《新唐书》等文献,文学方面可参考讲唱文本《五代史平话》、杂剧《紫泥宣》、小说《残唐五代史演义》等。考察京剧《珠帘寨》的本事流变,研究其故事在数百年内的多重改编与演变特点,有助于深化对历史演义类戏曲的认识与理解。
  • 张安华, 谢宸
    四川戏剧. 2023,(11): 35-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98年,江苏省京剧院根据老舍同名小说编创的京剧《骆驼祥子》,堪称京剧现代戏的一座里程碑。2022年,江苏省京剧院重推扛鼎之作,于9月13日在南京荔枝大剧院再现经典。此次传承版《骆驼祥子》以改编经典为创新路径,抓住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坚守原版编创以及对“精、京、新、情”的追求目标,通过树立精品意识传承经典剧目,唱出京腔色彩,舞出京韵身段,主创阵容优化,编创吐故纳新,探索传承路径,情系戏曲复兴,创作出了新时代集观赏性、时代性和思想性的京剧作品。
  • 江澎
    四川戏剧. 2023,(11): 39-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豫剧现代戏创作中,“公仆三部曲”获得业界与观众的持续好评,豫剧表演艺术家贾文龙先生塑造的基层干部形象也深入人心。本文以“公仆三部曲”为着眼点对贾文龙先生的表演艺术风格进行探讨,对其人物塑造“人性”化,唱腔设计“情绪”化,舞台表演“生活”化的表演艺术加以深描。
  • 徐国莉
    四川戏剧. 2023,(11): 43-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虽然戏曲音韵学作为一门基于汉语音韵学、语音学、方言学、音乐学等多领域的交叉学科逐渐成为学界基本共识,但实践上对学科间的融合研究还不够。当前学科体系初步建构,亟需进一步明确主要内容、基本方法、意义价值等重要问题。以广东汉剧音韵为例思考戏曲音韵学基本问题,具有解决戏曲音韵规范、增强舞台语言艺术魅力、理清剧种源流发展、促进方言音韵研究等价值意义。
  • 刘曦, 王大智
    四川戏剧. 2023,(11): 46-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法国汉学界,蓝碁是翻译与研究中国古典戏曲的知名专家,为中国戏曲在法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作出了突出贡献。在翻译方面,他将《西厢记》《桃花扇》首次完整译为法语,并通过学术性导言、阐释性注释、附录等全面展现中国戏曲的独特魅力。在研究方面,蓝碁对中国戏曲既有宏观的观照,又不乏具体的实证分析,体现了汉学家广阔精深的学术视野。本文着重勾勒蓝碁译介中国戏曲的基本面貌,梳理其研究中国戏曲的主要著述,探讨其译介与研究中国戏曲的整体特征,以期揭示汉学家译者在推进中国戏曲对外译介中发挥的作用。
  • 戏剧空间
  • 徐芳芳
    四川戏剧. 2023,(11): 5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话剧《红旗渠》再现了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艰辛历程,描绘了一幅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艺术画卷。作品用舞台艺术诠释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唤起观众对艰苦奋斗生活的集体记忆和对时代精神的巨大认同;彰显出浓郁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美学精神,是现实主义话剧在民族化道路上的力作,具有重要的文化启示和研究价值。
  • 蔡杨淇
    四川戏剧. 2023,(11): 55-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吴天版”《子夜》是茅盾《子夜》最早改编且出版的话剧,但剧本完成后因上海战乱影响无法正常演出,一直以来在学界也多受忽视。“吴天版”《子夜》对原著的线索结构、场景地点、人物形象等进行了删减和调整,一定程度上重现了原著的艺术精华,但整体改编过于保守,缺乏艺术独创性,在情节增删、人物塑造和细节处理上也有缺陷。总体来看,作为《子夜》目前唯一可见的话剧剧本,“吴天版”《子夜》的文学史价值与艺术价值还有待更多关注和研究。
  • 胡芸菲
    四川戏剧. 2023,(11): 60-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歌剧《骆驼祥子》是中国原创正歌剧中里程碑式的作品,为中国和世界都带来了歌剧创作的中国样式。歌剧的成功离不开创作团队对国际视野和中国语境的平衡与融合。文章从歌剧的架构、细节和融通三个方面分析了作品音乐形象与音乐形态的建构,中国元素的融入方式以及宣叙调与咏叹调的写作。
  • 史玉学
    四川戏剧. 2023,(11): 64-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代人多知道《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却少知道它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部歌剧《星星之火》。2015年,这部经典之作被重新编创排演,再一次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获得了各界的好评。由此,引发了近年以新版歌剧《星星之火》为热点的,关于中国歌剧创作尤其是音乐创作的种种思考。审美理想是歌剧作品最终呈现出综合美感的内核、动力和目标,时代、风格、指向,是与其相关的三个关键词,再次反思歌剧《星星之火》带来的话题与经验,希望能够以它为切入点,面向中国歌剧音乐创作的命题,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 潘斌
    四川戏剧. 2023,(11): 67-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歌剧起源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佛罗伦萨,是将声乐、器乐、戏剧表演、文学创作、舞蹈、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舞台艺术形式,带有典型西方戏剧艺术的表现方式与艺术特征。上世纪歌剧艺术伴随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尤其是新音乐运动进入到中国,在受西方思潮影响的音乐家们的推动下大量中国歌剧作品应运而生。现当代中国歌剧借鉴了西方大歌剧的舞台表现形式,又具中国传统表演艺术的审美内涵及独特韵味,无论是“形”还是“神”,无不体现出中西文化的深度交融。但随着时代的更迭前行,中国歌剧在生存与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
  • 王璇, 曾卫
    四川戏剧. 2023,(11): 71-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型驻场演出是一种多空间互动观演形式的情景剧场,它具有地域性、多元化等特点。而人物造型作为其视觉呈现的重要载体,与之具有同一性。尽管新型驻场演出以人物造型为“文象”,承载着地域特色文化的“文脉”,但不可否认的是,商品性作为新型驻场演出非常突出的属性,使它也以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为创作驱动力,与之而来的是对驻场演出艺术本体的忽视与缺失。新型驻场演出的整体创作趋同性与趋时性明显,人物造型的媚俗化倾向以及技术管理体系的不完善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 影视关注
  • 虞吉, 李一凡
    四川戏剧. 2023,(11): 75-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直以来“网生代”与“游生代”是千禧一代与Z世代在娱乐消费上的主流标签。电影作为娱乐消费中最为重要的消费对象之一,主动迎合着新一代消费主体的取向。在影游媒介融合的趋势下,一批如《头号玩家》(Ready Player One, 2018)、《失控玩家》(Free Guy ,2021)等由“无影之像”构建起的游戏IP电影成为“想象力消费”时代下的宠儿。游戏IP角色在电影中所构建的虚拟影像与观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大量建构在“像叙述”上的“影游”艺术使得我们不得不去关注这些新的变化,去思考在电影技术革新下,“影游融合”电影在审美机制探索上的新可能。
  • 徐磊
    四川戏剧. 2023,(11): 79-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电影产业链的重要一环,衍生产业是电影IP价值变现的重要途径。但在数年探索过程中,中国电影衍生产业受到了诸多限制,导致产业竞争力长久得不到提升。基于此,本文首先构建了电影衍生产业竞争力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全面分析中国电影衍生产业竞争力的现状与困境,深入探讨竞争力的优化路径,希冀能为国内电影衍生行业实力的增强给予一些切合实际的启示与建议。
  • 侯梦瑶
    四川戏剧. 2023,(11): 83-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巴蜀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不仅对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觉、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有着积极意义,更是彰显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与价值观念的必要载体。《活力南丝路》《三星堆:再现失落的文明》与《安东尼·波登:未知之旅》之《成都篇》等多部以“巴蜀文化”为纪录对象、具有鲜明跨文化传播特征的影片,试图以生动形象的视听语言展现“巴蜀文化”的历史与现状,为“巴蜀文化”的创新与全球流动拓展思路。本研究关注“巴蜀文化”题材纪录片如何在描摹地域文化特殊性的同时凸显其普遍性,以此建立起巴蜀文化与不同文化受众之间的联系,进而促成受众对巴蜀文化与中华文明的认知、理解和认同;同时思考国外制作的“巴蜀文化”题材纪录片的叙事合法性问题。
  • 许晶
    四川戏剧. 2023,(11): 89-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生大事》作为 2022 年暑期档现象级电影,获得了市场票房与观众口碑的双丰收。该片深刻表现了家庭伦理的失落与重建,刻画了底层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生死悲欢,电影用幽默诙谐荒诞的表现手法描写现实的温暖和人文主义情怀,给广大观众带来了集体情绪的慰藉和纾解。《人生大事》所表达的对现实生命的思考和探索,充分体现了传统老庄哲学的贵生乐死、生死自然、生死必然、生死齐同、生死气化、不死不生等系列理论,彰显了道家对个体生命的理性执著和对死亡困境的精神解脱。
  • 向朝楚, 代钰洪
    四川戏剧. 2023,(11): 93-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热门国产三维动画《灵笼》因其独特的编剧理念,严谨的世界观设定,以及蕴含其中的大量的东西方哲学内涵,自播出以来,就在国内动画界引发了极大反响。《灵笼》不仅在播放量与评分层面成绩出众,受到广大动漫爱好者的高度认可,且现有学术研究论文及官方媒体都对其赞誉有加。那么《灵笼》到底建构了怎样独特的世界观?东西方哲学在剧中又产生了怎样的碰撞?这部动画又具备了怎样的启示意义?本文基于以上研究问题,对其进行相应论证。
  • 非遗保护
  • 王红君, 李天福
    四川戏剧. 2023,(11): 97-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非遗老字号品牌传播之所以能够延绵不断,是因为遵循了“文化传播创载体,载体品牌重内涵”的文化规律、“和合求同传文明,社会认同赢信任”的社会规律和“从共同性到差异性,创造品牌价值”的商业规律。在此前提下,非遗老字号品牌应不同的生存条件和发展形势,形成了集做人、做事、造物和塑牌为一体的基本经验形成了中国特色品牌发展模式,即具有文明属性的品牌存在形态和极致主义的品牌创建方式。未来中国特色品牌建设实践,依赖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和西方品牌优秀成果的借鉴。
  • 周伟, 蓝鹰
    四川戏剧. 2023,(11): 101-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绵竹木版年画是首批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传统艺术,绵竹年画的传承人是非遗传承的关键性因素。在不同年代,非遗传承的师徒关系、技艺传承等在传承人身上会有不同的体现。从绵竹木版年画的师徒传承来看,尽管入行、拜师、学艺打上了不同的时代印记,但以家族、家庭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师徒关系,一直对绵竹木版年画的传承具有特殊的意义。绵竹木版年画的师徒关系,总体和谐,鲜有旧学徒制残酷的一面;技艺传授与师徒关系存在着诸多变与不变,既有师承,也有变革与创新;在核心技艺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博弈,学徒的领悟,摸索,与师傅的传授同样重要。
  • 冯国蕊
    四川戏剧. 2023,(11): 105-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铜鼓舞”作为云南文山富宁彝族社会日常生活中的符号象征,其贯穿于不同支系的宗族祭祀、丧葬礼俗、节日庆典等活动中。本研究基于对富宁县花彝、白花彝及高裤脚彝三个支系“活态化”铜鼓舞的田野调查,透视铜鼓舞所蕴含的符号象征,探讨肢体音声外显与内隐的文化隐喻。希望在探寻不同支系铜鼓舞所蕴含的“共享”文化基因——阴阳观的同时,也为当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构建新型民族关系等研究提供实践依据。
  • 唐丽香
    四川戏剧. 2023,(11): 109-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黔东南是世界上最大的苗族聚居区,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丰富璀璨的民族民间文化和艺术。舞蹈以其奔放欢快、表现力丰富而居于各类艺术之首。在绚丽多姿的苗族舞蹈中,鼓舞又是其最为独特的一种。每个民族的舞蹈承载着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蕴藏着本民族人民的思想观念和审美取向。与黔东南苗族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鼓舞艺术同样折射了当地人民的思想观念,反映了苗族的文化意蕴和精神追求,是探究苗族灵魂深处烙印的一扇文化窗口。
  • 金艳, 李晨
    四川戏剧. 2023,(11): 113-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服饰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符号,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具有共同文化心理的象征意义,随着彝族文化的发展进程而不断演变,显示出不同的时代特色。在非遗保护与传承背景下,彝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弘扬有着重大意义,剖析彝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审美特征,将其图案的题材、色彩、造型与现代漆餐具设计制作进行融合创新,使具有浓郁文化底蕴的漆文创产品在当代生活用起来,真正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
  • 艺术教育
  • 黎小龙
    四川戏剧. 2023,(11): 117-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云南是民族音乐的海洋,长期以来,广大作曲家依托丰厚的民族音乐资源,创作了许多风格独特、优美动听的音乐作品,在这些作品中,陈勇先生的艺术歌曲作品极具代表性。作为云南改革开放以来云南音乐事业发展的重要领军人物,陈勇在过去几十年中创作了一大批体裁各异、极具个性的音乐作品,其创作理念、创作手法对推动云南音乐创作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选取陈勇先生在改革开放以来三个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具有代表性的彝族风格艺术歌曲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彝族原生态音乐元素在其艺术歌曲创作中的应用及发展手法,希望能为少数民族风格艺术歌曲创作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 程秀芳
    四川戏剧. 2023,(11): 120-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多元表现手法,突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运用文学性标题揭示作品的意境;把古曲或者民歌旋律运用到钢琴作品中;用钢琴模仿民族器乐的音色;把民族音乐中的节奏运用到钢琴作品中;把戏曲曲艺中的音乐元素与钢琴曲相结合等。分析中国钢琴作品的多元表现手法,可为新时期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提供借鉴。
  • 张佳, 谢泽慧
    四川戏剧. 2023,(11): 123-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时代高校及中小学校面临美育工作的新要求和新形势,师范生艺术素养的提升不仅关乎学生自身发展,更会影响下一代成长。文章从内在逻辑、时代价值、角色迭代三个方面分析了艺术教育融入师范生培养的价值,从师范教育中艺术课程缺失、艺术教育在师范教育中交叉融入两方面分析了新时代师范院校艺术教育的缺失现实,提出加强艺术类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探索学科渗透式教学、打造跨学科艺术素养建设共同体三个方面的师范生培养路径。
  • 张展志, 郑绍江
    四川戏剧. 2023,(11): 126-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符号是一种意义的表达,空符号则是一种特殊意义的指代。从日本建筑与室内设计中出现的“空寂”“空无”“寂灭”等审美原则以及极简而纯粹的设计理念,可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禅宗”思想和“天人合一”哲学理念对其的深远影响。
  • 文化融通
  • 魏明伦
    四川戏剧. 2023,(11): 130-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硕, 陈姝月
    四川戏剧. 2023,(11): 132-1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3杭州第十九届亚运会、第四届亚残运会开幕式中各代表团引导员服装以杭州市花桂花为设计灵感,立金桂为题,秉持“学古不泥古”的创作理念,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结合,创作服装——金桂飘香。服装“金桂飘香”在纹、形、色、艺等方面均追寻古法,借传统服装之雅韵,展现代服装之灵动,借“古”之象,充分彰显东方神韵,可谓中国传统审美的现代探索。
  • 钟舒
    四川戏剧. 2023,(11): 135-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加速社会作为考量媒介发展的重要语境,在艺术范畴内却鲜被提起。作为晚近以来蓬勃发展的新媒体艺术,从诞生之初就极具时间属性。受媒介因素主导的新媒体艺术呈现出较为突出的媒介时间性,进而发展为六种典型模型,随后在媒介考古中创新。本文回顾了加速社会下典型的艺术家与作品,尤对新媒体艺术中典型的时间作品进行分析,提出了速度逻辑与时间问题之于新媒体艺术创作的重要性。
  • 谢梅, 王世龙
    四川戏剧. 2023,(11): 138-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采集了国内外文物破坏案例78个,通过开展因果分析和统计归类,梳理文物破坏的类型及因素集,并以保护文物为出发点,探索构建文物利用的内涵机制。最后,立足于文物资源的形态结构载体保护,给出了促进文物保护、构建文物利用开发反哺文物保护的政策建议。
  • 万玲
    四川戏剧. 2023,(11): 142-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博物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和法规,为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本文以四川博物院“盛世莲开——中国文化中的莲荷意象特展”文创实践为例,从博物馆临展文创研发策略、营销建构等方面探索博物馆临时展览的文化创意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