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聚焦“戏台内外” 展绘期刊新篇——“戏台内外”学术研讨会记述

聚焦“戏台内外”  展绘期刊新篇

——“戏台内外”学术研讨会记述


10月19日上午,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戏台内外”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全国文化和旅游研究院所联盟指导,上海戏剧学院、全国戏剧期刊联盟、田汉戏剧奖组委会、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四川省艺术档案馆)联合主办,《四川戏剧》编辑部、川剧发展研究中心承办。来自全国30余家戏剧期刊的主编、戏剧研究领域专家齐聚一堂,共话新时代戏剧期刊高质量发展与舞台艺术创新发展之路。


作为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的联动活动,“戏台内外”学术研讨会设置了“戏剧期刊高质量发展”和“舞台艺术创新发展”两大主旨研讨环节。围绕第一个主题“戏剧期刊高质量发展”,4位代表作了主旨发言。


《戏剧艺术》副主编陈军介绍了期刊的办刊特色,要坚守意识形态阵地,注重前沿戏剧理论的介绍,并关注当下戏剧实践,强化戏剧综合多元研究,同时要重视特色专栏建设,扶持和培养年轻学者。他还说明了《戏剧艺术》的质量管控情况,并在回顾刊物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思考,表达了对刊物未来发展的期许。


《文化遗产》主编宋俊华以“基于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为题作了发言。他认为,中国非遗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既强调中国自主,又坚持包容开放,既坚持非遗知识自主,又追求非遗保护知识自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命题。非遗保护及其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为当下思考戏曲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思路。他分别从戏曲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逻辑与维度、《文化遗产》的戏曲刊稿定位、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等方面发表看法,强调能否推动构建中国非遗与戏曲自主知识体系,是衡量戏曲遗产期刊发展质量的一个尺度,也是衡量学术期刊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准。


《戏剧文学》主编李昂介绍了推动刊物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她提出,《戏剧文学》以“高端、前沿、品味、集萃”为办刊定位,并以导向性增强期刊吸引力、以系统性增强期刊影响力、以创新性增强期刊生命力的“三个增强”为指引,凸显刊物实干笃行、锐意创新的办刊理念。


《四川戏剧》主编谢竹峰从强化编委队伍、提升学术引领力,完善三审三校、严守内容生命线,优化栏目设置、彰显办刊辨识度,坚守两条底线——质量是底线、意识形态是红线,加强数字建设、拓展学术影响力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期刊“实践出根基”的具体举措。面对期刊未来发展,他认为,要以创新之勇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答卷,具体规划包括:建强人才高地,打造复合型队伍;优化编委结构,试点探索青年编委制度;加大编辑队伍培养力度,为期刊发展注入持久动力;聚焦学术前沿,持续推进栏目优化;构建交流生态,拓展合作新空间等。

围绕第二个主题“舞台艺术创新发展”,4位代表分别发言。


《戏剧》执行主编夏波着重针对“高科技环境下的未来戏剧会是怎样”表达了见解。他认为,在科技高度发展背景下,人类生活在加速化的社会里,应该怎么从社会形态的变化、人的变化到人的思维的变化来认识人类自身,这应该是当下舞台艺术创作关注的问题,也就是舞台艺术要表现的对象究竟是什么。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境,戏剧艺术的本质就是要表现人的困境,艺术创作就是要思考怎么去触及这样的困境并影响同代人。结合戏剧创作现状,他指出,戏剧创作一定要有对生活的思考,要练就扎实的基本功,追求编剧技巧、表演能力的提升。


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乐派研究院研究员周琪对“戏曲艺术创作的经典化”和“戏曲艺术创作平民化视角的三个维度”发表了看法。他认为,戏曲精品不等于经典,戏曲经典剧目的主要标识是艺术造诣更高、影响力更大、演出次数更多;某种意义上来说,精品是戏曲的灵光一闪,而经典是戏曲的艺术范本。其中,戏曲音乐是剧种剧目经典化的保障,戏曲念白是剧种剧目经典化的身份识别。从表演的角度讲,要紧紧扣住戏曲表演的“韵”与“形”、“演”与“变”,来实现戏曲表演的经典化。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院长、研究馆员牟元义结合时代变迁的大背景,谈到了对时代变局中舞台艺术的美学重构与范式转移的相关思考。他提出,在制度、文化与技术的三阶驱动下,观众也完成了从“旁观者”到“探索者”与“共创者”的身份重构。舞台艺术创作的创生路径,就是要从空间、媒介、叙事的三重 “破圈”中实现“品牌叙事”的战略重塑。他认为创生是在创造性生成、破坏、建构和成长中,成就艺术的大我。舞台艺术的未来图景,必将是在创生与共生中,重新确认自身人文价值的旅程;舞台艺术的创新不是运用了多少新技术,吸引了多少新观众,而是能否通过这一切,更深刻地去观照人、表达人、启迪人,实现艺术与观众的共生。


原四川省剧目工作室书记、主任,一级编剧丁鸣表达了对于当下川剧创作的关注和思考。他创见性地将川剧戏班子跑滩的时代设定为1.0版,以1950年后“戏改”作为时间节点,把驻场演出设定为2.0版。他指出,300年来老艺人们创造和积累了大量精彩的表演技艺和技巧,为川剧2.0时代高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90年代前后,以魏明伦、徐棻的经典剧作为代表,川剧掀起了席卷中国戏剧界乃至海内外文化界的滔天大浪,谱写了辉煌乐章。面对当前川剧创作现状,他呼吁,川剧应该有一场革命,推动川剧向AI时代的3.0版升级。可以通过对表演程式、唱腔念白、舞台美术、灯光设计以及传播手段等的创新改造,使之形成鲜明的现代风格,既保留川腔的韵味,又兼具年轻一代时尚的审美追求。

座谈交流环节,与会嘉宾围绕新时代戏剧期刊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展开了深入探讨,现场氛围热烈,学术新见迭出,为后续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富有价值的思路与启发。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全国戏剧期刊界、戏剧学界搭建了重要的交流平台,更以理论之力赋能创作实践,为构建中国特色戏剧学话语体系、推动戏剧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发布日期: 2025-10-27    访问总数: 18